民国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七,周三的清晨,阳光透过周家宅院的窗棂,洒在书房的书桌上。周明远坐在书桌前,面前摊着厚厚的讲课资料,手里拿着红色的批注笔,正逐字逐句地修改 “突发应对” 章节的内容。桌上还放着一叠照片 —— 有运输队在济南铺设热钢板的现场照,有士兵们冻得通红却依然坚定的脸庞,还有物资顺利交接时前线士兵的笑容,这些都是他特意从军营档案室借来补充的案例素材。
“明远,该吃早饭了!” 白秀珠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走进书房,看到他专注的样子,轻声说道,“别太累了,先吃饭,粥再放就凉了。”
周明远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笑着接过粥碗:“马上就好,我把这个案例的细节再补充一下。你看,这里写的‘士兵快速铺设热钢板’,其实当时赵排长还特意分了三组 —— 一组加热钢板,一组清理路面碎冰,一组指挥车辆,这样写出来更具体,同行们也能更好地借鉴。”
白秀珠凑过去,看着资料上的批注,点点头:“确实这样更清楚。不过也别太较真了,你都改了三天了,休息一会儿,吃完饭再改也不迟。” 她伸手拂去周明远肩上的碎纸屑,眼里满是心疼,“昨天晚上你又熬夜了,眼睛都有红血丝了。”
“好,听你的,吃完饭再改。” 周明远放下笔,几口喝完粥,又拿起一块馒头,“对了,布店那边有没有打电话来?咱们上周订的西装应该快好了吧?”
“还没有呢,不过老板说下周肯定能做好,让咱们别急。” 白秀珠收拾好碗碟,“我昨天路过布店,特意问了一句,老板说正在给西装缝扣子,用的是最好的牛角扣,特别结实。”
周明远笑着点头:“那就好,下个月讲课的时候正好能穿。”
上午十点,周明远接到了杨立仁的电话。电话里,杨立仁的声音格外兴奋:“明远,告诉你个好消息!我爸爸找到了之前军政部制定的后勤暂行条例,还有几个老牌军营的后勤流程手册,都整理好了,你今天有空来家里拿一下吗?对你制定标准化流程肯定有帮助!”
“真的?太好了!” 周明远心里一喜,“我现在就过去,麻烦伯父和你了!”
挂了电话,周明远跟白秀珠打了声招呼,就急匆匆地出门了。杨宅离周家不远,步行二十分钟就能到。刚走到杨宅门口,就看到杨廷鹤站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叠文件,正跟杨立仁说着什么。
“杨伯父,立仁,麻烦你们了!” 周明远快步走进院子,双手接过文件。
杨廷鹤笑着摆摆手:“不麻烦!这些文件放着也是放着,能帮到你就好。这里面有 1925 年军政部制定的后勤暂行条例,还有北平、天津几个大军营的后勤流程,你可以对比着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制定出更适合咱们金陵军营,甚至能在全国推广的标准化流程。”
“谢谢杨伯父!我一定好好研究!” 周明远翻了翻文件,里面不仅有流程说明,还有不少手写的批注,看得出来是杨廷鹤多年的心血。
杨立仁递过一杯茶:“明远,我爸爸还说,要是你在制定流程的时候遇到什么问题,随时来问他,他在后勤岗位上干了三十年,经验比咱们丰富。”
“太感谢你们了!” 周明远心里满是感激,“等流程初稿出来,我第一时间拿给伯父和你看,还请你们多提意见。”
从杨宅回来,周明远直接去了军营。他想把杨廷鹤给的文件跟自己整理的资料对比一下,看看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刚走进后勤处,王参谋就迎了上来,手里拿着一个包裹:“周主任,您回来啦!这是上海服装厂寄来的样品,他们说想跟咱们长期合作,以后有棉衣、棉被的订单,优先考虑他们。”
周明远接过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件棉衣样品,布料厚实,棉花填充得很均匀。他摸了摸棉衣的面料,满意地点点头:“质量不错!你跟上海服装厂联系一下,就说咱们愿意跟他们长期合作,让他们报个优惠价,以后过冬物资就从他们家订。”
“好嘞!我这就去联系!” 王参谋连忙应下。
周明远坐在办公室里,一边翻看杨廷鹤给的文件,一边做笔记。他发现北平军营的 “物资分类管理法” 很实用,将物资按 “常用”“备用”“应急” 三类分类存放,取用的时候更方便;天津军营的 “司机培训制度” 也值得借鉴,定期对司机进行安全培训和技能考核,能减少运输途中的事故。这些都被他一一记在笔记本上,打算融入到标准化流程里。
下午五点,周明远带着文件和笔记回家。刚走到巷口,就看到白秀珠站在布店门口,手里拿着一个西装袋,脸上满是笑容。看到周明远来,白秀珠连忙迎上去:“明远,你回来啦!布店老板刚才打电话,说西装做好了,我特意去取回来的,你快试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