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标志着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关于冬至,有许多有趣的节气故事和民间传说,以下是几个经典的:
1. 冬至夜长,人间烟火却比寻常更暖几分。老人们常说“冬至大如年”,这一日的传说,像饺子锅里翻滚的热气,在岁月里氤氲成温暖的印记。
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见乡亲们耳冻溃烂,便在冬至日支起药棚,用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熬成“祛寒娇耳汤”。那月牙形的“娇耳”入锅煮熟,分给百姓服食,耳朵竟真的渐渐好了。后来人们便学着包“娇耳”,渐渐演变成今日的饺子,冬至吃饺,也成了“捏冻耳朵”的谐音吉兆,盼着整个冬天耳朵不生冻疮,身体暖融融。
更古老的传说里,冬至是太阳神歇息的日子。古人见此日昼最短、夜最长,便想象太阳行至天之南陲,在“归墟之山”的扶桑树下稍作停留。神鸟金乌负日,在此夜积攒力量,待子时一到,便驮着新的光明转身向北,于是阳气渐生,白昼一日长过一日。孩童们会在冬至夜竖起竹竿,次日清晨看日影偏移,便知太阳神已重新踏上北归的旅程。
这些传说像冬日里的炭火,将寒冷的长夜烘得暖洋洋的。一碗饺子,一段故事,人们在冬至这日,既感念着先贤的仁心,也期盼着光明与温暖的归来。晨雾还未散尽,窗棂上凝着细碎的霜花,厨房的砂锅里已腾起白雾。羊骨在沸水中舒展,将骨髓里的暖香熬进奶白的汤里,咕嘟声里,母亲正往汤里撒红枣与桂圆——红玛瑙似的果肉沉在汤底,与姜片的辛香缠在一起,连空气都染得甜丝丝的。
父亲坐在炉边剥核桃,壳碎的脆响混着蒸汽里的暖意。“冬至补一补,开春打老虎。”他指尖沾着果仁的油光,眼角的笑纹里盛着热气,“你奶奶说的,这天就得吃点实在的,把阳气藏在身子里。”
砂锅盖掀开时,香气猛地涌出来。母亲用木勺搅了搅,羊肉炖得酥烂,轻轻一碰就从骨头上滑落。她盛出一碗,撒把翠绿的葱花,白瓷碗沿凝着水珠。我捧在手里,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漫到四肢百骸——羊汤的醇厚,红枣的清甜,还有核桃的坚果香,在舌尖上层层绽开。
窗外的风还在呼啸,可这一碗汤下肚,连指尖都暖烘烘的。原来冬至的进补,从不是什么复杂的讲究,不过是家人围坐时,一碗热汤里的心意,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智慧:用最朴素的食材,把寒夜的冷,都煮成了心尖上的暖。冬至一阳生
古人认为冬至是“阳气初生”的日子,阴极转阳,万物开始复苏,因此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冬至之后,白昼逐渐变长,象征着新的生命和希望的开始。
2. 吃饺子的传说
相传东汉名医张仲景发明了饺子。一次冬至时节,许多人冻得耳朵疼痛,张仲景为了治病发明了“祛寒娇耳汤”(饺子)。从此,冬至吃饺子就成了习俗,用来抵御严寒,保暖防病。
3. 祭祖迎新
冬至在古代被视为重要的祭祖节日,许多地方有冬至祭祖的习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族兴旺。
4. 南方吃汤圆,北方吃饺子
民间习俗中,南方很多地方冬至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北方多吃饺子,寓意保暖和健康。
5. 冬至大如年
古时候冬至节被看得很重要,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意味着冬至的庆祝和仪式与过年同等重要。
这些传说和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让冬至这一节气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冬至日的汴京,寒云低垂,却有一缕微弱的暖阳从云层裂隙中漏下,斜斜落在朱雀大街的青石板上。街边酒肆飘出羊肉汤的热气,混着糖糕的甜香,与孩童追逐的笑闹声缠在一起,漫过朱红宫墙。王安石披着素色棉袍,立在宣德门的石阶下,指尖捻着半片飘落的梧桐叶——那叶子边缘已泛着浅黄,却在向阳处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嫩青。
“参政,该回衙了。”随从轻声提醒。他却摆摆手,目光掠过街角那卖“冬至馄饨”的小摊:摊主正将包好的馄饨下进滚水,白雾腾起时,鬓角的霜花便化了,露出冻得通红的脸颊。不远处,几个锦衣小儿正围着货郎的糖画担,指着那只刚浇好的糖龙,脆生生地喊:“阿耶,我要这个!”
市井声喧里,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江宁的那个冬至。那时他初任鄞县知县,冒雪巡查乡里,见山民困于积雪,关隘紧闭,商旅绝迹,连最热闹的镇集也只剩几家铺面半掩着门。而今站在这天子脚下,看“都城开博路”,听“欢传市井声”,连幽巷深处的老妇都提着竹篮,篮里盛着新酿的椒酒与染了茜色的花胜,往亲戚家去——“幽闲亦聚集,珍丽各携擎”,可不就是眼前的景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