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沉下心来打磨自身后,“烈火乐队”的日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往充斥着即兴发挥和尝试新歌旋律的车库琴房,如今被一种近乎严苛的规律性训练所取代。
节拍器冰冷而精准的“哒哒”声成了新的背景音,取代了以往的喧嚣。
常柏溪面前不再是眼花缭乱的solo乐谱,而是最基础的节奏型练习纸,要求她将每一个八分、十六分音符的时值打到毫厘不差,手腕的起落、力度的控制都被林雪老师拿着鼓棒细细纠正。
汗水很快浸湿了她的额发,但她咬着牙,眼神专注,每一次敲击都带着一股不服输的狠劲。
夏知允则沉浸在音阶和和弦的海洋里。
她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弹出旋律,而是要在各种调式下快速、准确、且富有表情地完成复杂的和弦转换与琶音练习。
林雪要求她闭上眼睛,用手指去“听”每一个音符的共鸣,去感受不同和弦连接所带来的情绪色彩。
她纤细的手指在黑白键上反复跳跃,有时会因为一个不够清晰的音符而蹙眉重来,耐心得不像个孩子。
白言也没有闲着。
他放下了“成品”的炫耀,开始疯狂“补课”。
高阶乐理、和声学对位、甚至开始啃起了简单的音频工程和编曲软件教程。
他拉着林雪老师讨论各种音乐风格的底层逻辑,从布鲁斯的十二小节结构到爵士乐的即兴和弦替代,从古典音乐的曲式分析到电子音乐的合成器调制。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被白言抛了出来,作为乐队内部讨论的起点:“你们觉得,对我们来说,音乐到底是什么?”
问题一出,琴房里短暂的安静了一下。
常柏溪擦了下汗,第一个抢答,答案带着她一贯的直接和热烈:
“音乐就是炸场子啊!让台下的人都跟着跳起来,喊起来,浑身起鸡皮疙瘩!多爽啊!”
在她看来,音乐最直观的就是那种强大的感染力和煽动力。
夏知允思考了一下,小声补充道:
“我觉得…音乐是讲故事。像《当你老了》,不用很多话,就能让人想起很多事,心里暖暖的,或者酸酸的……”她更倾向于音乐的情感叙事功能。
林雪老师笑了笑,目光中有感慨:
“你们说的都对。
感染力和叙事性,都是音乐非常重要的力量。
在我看来,音乐更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情感语言和时间艺术。它通过anized sound(有组织的声音)——旋律、和声、节奏、音色这些元素,直接叩击人的心灵,唤起最深层的情感共鸣,它存在于时间的流动中,稍纵即逝,却能在记忆中永恒。”
白言听着伙伴们的回答,点了点头,总结道:
“柏溪姐说的是音乐的物理性和社群感染力,知允说的是音乐的叙事和情感共鸣,林老师则点出了它的抽象本质和时空属性。”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认为,音乐是这一切的综合体,但最核心的,它是一种精心设计的、能激发并承载人类复杂情感的美妙秩序。
旋律是它的血肉,吸引耳朵;和声是它的骨架,支撑结构、营造空间感和情绪色彩;节奏是它的脉搏,驱动能量、掌控时间;而音色,则是它千变万化的外衣和表情,决定最终的质感。”
“我们之前的两首歌,”白言坦诚道。
“更像是侥幸拿到了一件设计精良、用料考究的‘成衣’,我们把它穿了出去,获得了赞美。
但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从纺线、织布、设计、裁剪开始,自己做出同样甚至更好的衣服。
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布料’(乐理音色)、‘裁剪技巧’(编曲技法)、和‘设计理念’(音乐表达)。”
这番话,将抽象的“音乐”概念拆解成了可触摸、可学习、可训练的具体模块,也让常柏溪和夏知允更加明白了枯燥训练的意义——
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掌握这种“秩序”的构建能力。
明确了方向,训练变得更加有的放矢。然而,随着训练的深入,一个之前被惊人作品所掩盖的问题,变得越来越无法忽视。
在一次尝试编排一首稍微复杂些的原创动机时,问题彻底暴露了。
白言构思了一段融合了电子音色和摇滚节奏的段落,吉他 riff犀利,鼓点复杂,键盘需要营造浓厚的氛围铺底,贝斯线则需要既稳定又富有律动感。
但实际合练时,却总是磕磕绊绊。常柏溪的鼓点在高强度变换节奏型时,稳定性下降,偶尔会抢拍或拖拍,破坏了整体的律动框架。
夏知允的键盘氛围铺底音色选择单一,和弦转换在速度起来后显得有些仓促,无法提供足够丰厚立体的和声支撑。
林雪的贝斯虽然稳健,但缺乏一些灵动的加花来勾连节奏与旋律。
白言自己则发现,在同时兼顾主音吉他、和声进行以及思考整体编排时,他的注意力分配达到了极限,无法再分心去弥补其他声部的细微不足。
一段本来充满潜力的音乐,因为执行层面的各种小瑕疵,听起来总是差那么一口气,不够饱满,不够有冲击力,不够……圆满。
又一次不太成功的合练后,林雪老师放下了贝斯,表情严肃地拍了拍手,示意大家停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