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民乐研究中心安静而沉滞。西斜的阳光穿过高窗的格子,在地板上投下晃动的光斑。
上班后,打了两瓶开水,杨帆安静地坐在自己的角落。
刘文生递给他一沓泛黄的纸页,是刚收来的河北梆子戏班工尺谱手稿。
字迹潦草狂放,还夹杂着许多难懂的圈点符号。
杨帆没觉得头疼,反而像解谜一样来了兴致。
铅笔在稿纸上流畅地誊录、标注。
遇到实在看不懂的地方,他便侧身,虚心请教邻桌那位满头银发的张老研究员。
张秉和见他专注恳切,悟性也不错,指点得很耐心,不像孙德海总端着架子。
孙德海下午安静不少,大概是“烧饼论”的余威犹在。不过,偶尔和杨帆目光交错时,总能看到他眼中的不满。
杨帆只当没看见,该抄谱抄谱,该续水时便拎起暖瓶,自然地给几位研究员的杯子添上热水。
墙上的老挂钟带着滞涩的声响,磨蹭到五点半。
办公室里响起大家收拾东西的声音。
“小杨,”林孟真的声音从书堆后传来,“今天就到这。梆子谱,明天继续弄。”
“好的,林主任。”没有犹疑,杨帆应声回话。
站起身前稿纸码放整齐,铅笔归位,桌面迅速恢复了清爽。
出了民乐研究中心,杨帆淡定从容的缓步慢行,享受着工作落定后的松弛。
一份旱涝保收的差事,基本工资45元,粮食补贴7.2元,加上工龄、副食、岗位津贴林林总总,月入能稳稳攀上八十元关口。
这份稳定感,如同落点,让他在这陌生的时空里扎下了根。
爬格子抄文?
他自嘲地牵了牵嘴角,穿越者重生者要是一直靠这个致富发家,多少有点跌份儿了。
是时候,得琢磨点新路子了。
思绪飘着,一阵极其刺耳、如同钝刀刮铁皮的噪音猛然从路边琴房二楼一扇敞开的窗户里钻了出来!
“吱嘎——!!!”
“滋啦——!!!”
杨帆脚步一顿。
抬头望去。
二楼窗口,一个穿着汗湿练功服的男生正铆足了劲拉扯小提琴,身体剧烈摇晃,表情狰狞,仿佛在和手中的琴搏命一般。
路过的学生纷纷皱眉捂耳,快步走开。
杨帆却停下车,单脚支地,饶有兴致地靠在路边粗壮的梧桐树上,仰头看着。
“嚯!”
他摩挲着干净的下巴,不由感慨出声,道:这断弦的魄力,这锯木头的劲儿……这哥们儿,就凭他这股子不把琴拉散架不罢休的狠劲,将来开个乐器修理铺,专治疑难杂症,绝对生意兴隆!”
旁边的学生被逗得噗嗤笑出声。
恰在此时,教研楼里踱出一位留着短胡须的老教授。
他背着手,眉头紧锁。
驻足听了不过两三秒,脸色愈发难看。终于忍无可忍,朝着那扇窗户吼道:
“楼上206的!你小子是练琴还是拆琴?!公家的东西不是给你当劈柴使!再拉出这动静,下个月琴房你不要来了!要不就按破坏程度收费!”
“收破坏费?!”杨帆身边的眼镜男笑出声。
老教授吼完,气呼呼一甩袖子走了。
窗户里那噪音戛然而止。
片刻,一颗汗淋淋的脑袋怯生生探出来张望了一下,又飞快缩了回去。
杨帆也被逗乐了,笑着摇摇头。
来到食堂,杨帆打好饭后,刚准备带回宿舍享用,岳晗清冷的身影忽然挡在了他面前。
“等我一下。”
她声音没什么起伏,没头没脑地说完这句,转身又走进了食堂。
片刻后,她拿着一个手提挎包出来,没理会杨帆疑惑的目光,径自从里面拿出一件叠得整齐的纯黑色衬衫递过来。
新衬衣?给我的?
杨帆一愣。
岳晗的目光落在他身上那件衬衫的衣袖和胸口。
那里残留着几块洗不掉的淡黄色油污,正是前几天在食堂帮她躲避热汤时时溅上的。
她微微蹙眉,语气带着点儿别扭:“赔你的。不用天天穿着它提醒我,”她柳叶眉一挑,冷哼一声,“或者,你想用这种方式继续引起我注意?”
杨帆有点懵,随即哭笑不得:“岳老师,您想多了。第一,最近忙,没顾上出去买;第二,我短袖本来就不多,仅有两件来回换;第三,这点油污暂时也不怎么碍事……”
他本想加一句“您是不是太自以为是了”,觉得有点太刻薄,还是咽了回去。
岳晗显然不信他的解释,直接把衣服往他手里一塞,冷哼一声,转身就走。
那背影,都透着股清冷的疏离感。
杨帆看着手里的新衬衫,纯棉的,布料厚实。
他耸耸肩,爱信不信吧。
有不要钱的新衣服穿,总归是好事。
回到筒子楼207室,吃了晚饭,杨帆拧亮了台灯。
他拉开抽屉,取出一叠稿纸。
笔尖悬在稿纸上方,白天接触的古谱符,还有傍晚那场荒诞的琴房噪音,在脑海中翻腾。
笔尖落下,划出标题:
《技入化境韵自心生:由一曲“杀琴”引发的琵琶随想》
笔锋游走。
文章从傍晚那场琴房噪音切入,略带调侃地点评音乐学院里的“新手锯木”现象,引出核心——技巧是舟楫,音乐的彼岸是灵魂的风景。
核心落在琵琶名曲《十面埋伏》的“轮指”上。
他摒弃术语,以意象描绘:疾如骤雨似“楚骑铁蹄踏碎寒霜”;徐如凝滞则如“垓下悲风呜咽”;密集营造肃杀,是“月下刀光剑影织罗网”;舒缓带出苍凉,似“虞姬舞罢,青锋坠地的悠长绝响”。
随即笔锋一转,直指当下民乐流弊。
批评演奏者沦为炫技机器,空有华美剑鞘,却无锋芒剑气;讽刺新作堆砌技巧如同花哨的补丁,丢失了气韵流动与叙事张力。
他掷地有声:“技法的巅峰,在于忘技。”最高明乃随心所欲不逾矩,让技巧消融于情感洪流。
呼吁创作者俯身倾听大地——扎根民族血脉与生活烟火,从戏曲锣鼓、民歌乡音、市井曲艺中汲取活水。
笔触辛辣地写道:“与其在琴房制造‘破坏费’级别的噪音,不如去听听市井巷陌,那些手握破二胡的老艺人,如何用几个音符拉扯出半生悲欢。”
文末落回《十面埋伏》,点明其魅力在于将历史风云、英雄气、儿女情,化入指尖的雷霆与叹息。
这才是民乐气象——技惊鬼神,韵动人心。
文风凌厉泼辣,幽默中见筋骨,直截了当,兼具力度与犀利性。
两千余字,一气呵成。
搁下笔,窗外已是星河低垂。
杨帆活动手腕,看着稿纸上未干的墨迹,嘴角扬起满意的弧度。
这篇东西,投向《人民音乐》或《光明日报》评论版,该能砸出点水花吧?
喜欢1985文艺时代请大家收藏:(064806)1985文艺时代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