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校长递来的那封《当代》杂志社的信,虽没有令人心跳加速的绿色汇款单,却被老校长那双微微颤抖的手,捧得如同供奉传国玉玺,神圣不可侵犯。
老校长的脸上,重现了上次送来《人民文学》稿费时那种“祖坟冒青烟”式的激动与期冀,每一道深刻的皱纹都因那咧到耳根的笑容而舒展,仿佛年轻了十岁。
“小杨啊!快!快拆开!让咱们瞅瞅!”郑校长的声音带着命令般的催促,夹杂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当代》!这可是《当代》!1979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创刊,跟《人民文学》那是文坛双璧!他们来信……莫非是你说的那……那中长篇《渴望》有消息了?!”
他浑浊的老眼闪烁着近乎孩童般纯粹的光彩,仿佛捧着的不是一封信,而是界沟师范未来金光闪闪、能挂在省厅门口的荣誉牌匾。
杨帆定了定神,在校长、教导主任以及周围探头探脑的师生等目光聚焦下,小心翼翼地撕开了信封厚实的牛皮纸封口,那声音在寂静的楼道里显得格外清晰。
抽出信纸,《当代》编辑部那庄重的抬头映入眼帘。
他快速扫过正文,胸腔里那颗原本因期待而擂鼓的心跳,反而在看清内容后,逐渐变得沉稳而有力,像一块巨石沉入深潭。
信的内容清晰、简洁,透着公事公办的严谨:
杨帆同志:
大作《渴望》(全稿约十五万字)已由编辑部初审阅毕。
作品立意深刻、情节感人、人物塑造鲜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与现实意义,具备刊发基础。
然,在部分情节铺陈节奏、人物内心深度开掘及少量时代细节把握上,尚有精进空间。编辑部有意刊发,特此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详见附页),望能斟酌完善。
为便于深入交流、提高改稿效率,特此征询:
一、自行在家修改(约定期限为两个月)。
二、赴京改稿。编辑部可提供:1.报销往返京庐火车硬座车费。
2.提供编辑部内部招待所普通住宿。
3.改稿期间(预计20-30天)每日生活补助人民币一元两角。
盼复。
此致
《当代》文学杂志社编辑部
刘卫民
1986年3月21日
信后附着几页密密麻麻、被红蓝铅笔圈点批注的修改意见。
杨帆还没来得及细看那些“精进空间”,郑校长早已按捺不住体内沸腾的校史荣誉感,一把抢过那页正文信纸,老花镜都激动得滑到了鼻尖上,几乎要把纸面戳破地凑近了快速浏览。
当“约十五万字”、“赴京改稿”、“报销车费”、“提供住宿”、“《当代》有意刊发”这几个如同重磅炸弹的字眼连续撞入眼帘时,他猛地抬起头,脸膛瞬间因激动而涨成了酱紫色,手掌带着千钧之力重重拍在杨帆的肩上,拍得杨帆一个趔趄!
“去!必须去!天大的机缘!京城!《当代》编辑部的老师亲自指点!这待遇,多少成名作家都梦寐以求、排队都轮不上啊!”
他几乎是吼出来的,声浪在楼道里回荡,震得窗户玻璃嗡嗡作响!
“小杨!这是你个人的通天造化,更是我们建校三十五年来头一份!十五万字的中长篇,要登上《当代》,这要写进县志!”
他完全不给杨帆任何思考的机会,突然转向旁边的教导主任,斩钉截铁地下达了最高指令:
“王主任!立刻!马上!跑步前进!给杨帆同学办离校手续!创作假!特事特批!最高优先级!”
“所有课程、毕业事宜、哪怕是天塌下来,一律为这事让路!今天必须办好!明天一早,我要看着他踏上北上的火车!”
吼完指令,他又轻推了一下杨帆的肩膀。
“还愣着干啥?跟个木桩子似的!赶紧回去收拾东西!被褥?洗漱品?换洗衣服?知道出门拿啥不?!麻利点!”
“对了!去京城,那是天子脚下,文化圣地!得穿体面点!不能给咱学校丢人现眼!赶紧去百货大楼置办行头!钱够不够?学校可以……”
校长的大手一挥,眼看就要开启“特批经费”模式。
“校长,稿费够用!”
杨帆赶紧接话,斩断了校长可能提出的“预支未来稿费”的宏伟计划。
他心中明镜似的。
在家闭门改稿?固然清静省钱,还不用坐那能把屁股坐成八瓣的硬座火车。
但能得到《当代》资深编辑面对面的指点,这种机会,其价值远非那点路费和生活补助能衡量!
这是把《渴望》这块璞玉,送进最高级的玉雕工坊,接受大师点化的绝佳熔炉!
“好!好!有底气!那就快去准备!”
郑校长手臂一挥,那气势仿佛在指挥一场决定学校未来百年气运的“京城攻略战”。
“路上小心!到了京城,好好听编辑老师的话!改出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名堂来!学校全体师生,等着你的捷报!”
在全校师生各种目光洗礼下,杨帆几乎是脚不沾地地被校长驱赶出了教室。
他直接跑回宿舍,如同战士奔赴装备库,雄赳赳气昂昂地冲向了县百货大楼。
这一次,目标明确——武装自己!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将每一分钱都掰成八瓣、连买根冰棍都要算计半个月的寒门学子。
他需要一身足以昂首踏入京城、从容迈进《当代》那扇文学圣殿大门的着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