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的夜被浓雾洇得发沉,御街的灯笼在风里晃出虚浮的光晕,像浸了水的宣纸,连墙角的青砖都透着潮意。赵祯披着玄色织金披风立在勤政殿的窗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窗棂上未褪的朱漆——那是刘娥亲选的颜色,说“帝王殿阁当持重,却也别失了人间烟火的暖”。
风卷着雾从汴河方向漫来,带着些微潮湿的草木气,恍惚间竟像极了那年幽州道上的晨露。三个月前从北境归来,他总觉得心里空了块地方,就像此刻殿内空落落的青铜香炉,没了刘娥惯常爱焚的龙脑香,连烟雾都散得没了章法。
案头的烛火突然跳了跳,烛芯“噼啪”炸开火星,映得他眼底的青黑愈发浓重。昨夜又梦见了刘娥,她还是穿着那件石青色的翟衣,站在崇德殿的门槛前,眉梢眼角带着惯有的威严,却又藏着几分他读不懂的温柔。“官家该记得,这天下从来不是一人的天下。”梦里的声音混着雾霭,像她当年手把手教他批奏折时,指尖落在绢纸上的沙沙响。
殿外更鼓敲过三更,赵祯忽然发现自己竟不知不觉走到了仁寿宫旧址。朱门早已落了锁,门环上凝着白霜,可他总觉得下一刻,那扇门就会“吱呀”推开,露出刘娥倚着鎏金屏风的身影——她总说他性子太软,当年亲政前,总在这宫里看着他熬夜习字,砚台里的墨汁凉了又热,热了又凉。
雾色渐浓,廊下的铜铃被风扯着发出细碎的响,像极了刘娥鬓边金步摇的轻颤。他忽然想起幽州城墙上,军士们指着北方的雪山说“太后当年在蜀中,见过这样的雪么”,那时他攥着御赐的玄甲护心镜,忽然就想起刘娥教他骑马时说的“官家别怕,纵是前路难行,也得挺直了腰杆往前看”。
指尖触到冰凉的门环,赵祯忽然笑了,笑声被雾吃了去,只剩些微涩意漫在喉头。三个月来,他批过无数道折子,见过无数朝臣,却总在夜深时想起刘娥临终前攥着他的手,指甲掐进他掌心的力道——不是疼,是怕他记不住“仁政”二字的分量。就像此刻这迷雾里的汴梁,看似朦胧混沌,却藏着千万户人家的灯火,正如刘娥教他的:“做天子,要看得见高处的风,也要听得见低处的叹息。”
烛火在雾中明明灭灭,赵祯转身时,披风下摆扫过阶前的青苔。远处传来更夫“小心火烛”的喊声,混着风穿过重重宫墙,恍惚间又成了那年刘娥在他耳侧的叮嘱:“吾儿要记得,这天下最紧要的,从来不是帝王的威严,是这人间的烟火,散不得,也冷不得。”
雾色更深了,却有一线月光正从云层里挣出来,落在勤政殿的飞檐上,像极了刘娥发间那支从不离身的玉簪——温润,却也带着刺破阴霾的锋芒。赵祯抬头望着那线光,忽然觉得这漫夜的雾,终是要散的,就像那些藏在梦里的叮嘱,早已在心底生了根,随着汴河的水,淌进了这大宋的万里山河。
汴梁的夜裹着寒雾沉降,朱雀街的石板路泛着青灰的冷光,灯笼在风里晃成模糊的橙红,像被揉碎的残阳,飘落在刘娥曾走过的御道上。赵祯捏着茶盏的指尖发紧,盏中碧螺春的热气漫上眼睑,恍惚间竟与幽州归来那日的晨雾重叠——那时他隔着重重甲胄回望,总觉得身后还该有个端坐在车辇里的身影,像从前无数次出巡那样,目光里藏着严厉与牵挂。
更鼓敲过二更,殿角的铜铃忽然“叮铃”轻响,惊飞了檐角栖着的夜鹭。他猛地抬头,案头摊开的《唐鉴》还停在刘娥圈点过的那页,朱笔批注的“亲君子,远小人”几字,墨迹已微微发暗,却像此刻心里的念头,清晰得刺人。三个月来,他习惯了独自批完最后一道折子,却总在合笔时忽然愣住——没人再像她那样,带着温热的牛乳进来,笑他“又忘了用暖炉”,指尖却轻轻替他拢好披风的领口。
风卷着雾从窗缝钻进来,带着后苑梅树的冷香,忽然就把记忆扯回了崇德殿的冬夜。那时他还是少年,伏在案上背《尚书》,眼皮止不住地打架,抬眼就见刘娥披着墨绿缂丝氅衣坐在屏风后,烛火将她的影子投在绢纱上,偶尔翻动书页的声响,比窗外落雪还要轻。“官家可知,为何要读这些?”她的声音穿过缭绕的龙脑香,“不是为了记住字句,是要懂得这天下人的冷暖,都藏在这字里行间。”
今夜的雾太浓,连宫墙下的守灯都成了朦胧的光点,像极了刘娥临终前眼中的光——那日她攥着他的手腕,力气轻得像片纸,却硬是撑着坐起来,指着案头的《贞观政要》,唇齿间漏出的话断断续续,却字字砸在他心上:“莫学唐宗...却要记得...仁厚方得民心...”后来太医说她已难开口,可他分明听见,她最后唤的是“吾儿”,像幼时他病中醒来,总能听见的那声轻唤。
案上的烛芯“噗”地爆了花,赵祯忽然发现自己竟走到了她生前常去的清心阁。阁门未锁,许是宫人知道他常来,案上的博山炉里还焚着半块龙脑香——是他特意吩咐按她从前的分量放的。炉盖绘着云海仙鹤,她曾说“人在高处,便要像这仙鹤,看得远,却也得飞得稳”。此刻雾气漫进阁中,仙鹤在雾里若隐若现,倒像是她正立在云端,看着他如何走这她曾手把手教过的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