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四鸭魂惊
中元鬼节暮烟沉,
路隔阴阳两界分。
最是群凫心胆颤,
砧板声里避灾氛。
……
砧板上的“渡魂鸭”:从丙叔诗里读懂中元宰鸭的老讲究
七月的风刚吹黄了巷口的老玉米,卖纸钱的老李就支起了摊子,黄纸元宝堆得像座小山,旁边还挂着块木牌,写着“代剪路引”。路过的张婶买了两大叠,顺口跟老李唠:“今年可得挑只肥鸭,祖宗过孟河还得靠它呢!”这话让我忽然想起丙叔那首《七月十四鸭魂惊》,先前只笑“群凫心胆颤”写得俏皮,如今才懂,诗里没明说的“砧板声”背后,藏着老辈人传了几百年的“渡魂”讲究——那些让鸭子们瑟瑟发抖的日子,原是人类托它们给祖宗“护航”的心意。
“中元鬼节暮烟沉”,这“暮烟”里飘的不只是烧纸钱的灰,更是老辈人对祖宗“归途”的牵挂。按咱这儿的老话,七月十四是“鬼门开”的日子,祖宗的魂魄要从阴间出来回家看看,可往返阴间的必经之路是孟河——那河里有水鬼拦路,有浊浪翻涌,魂魄轻飘无依,很容易被河水冲散。这时候,鸭子就成了“渡魂船”的化身。你想啊,鸭子天生会凫水,在水里稳当得像片叶子,老辈人觉得,把鸭子宰了祭拜,祖宗的魂魄就能借着“鸭力”稳稳当当渡过孟河,既不会被水鬼纠缠,也不会在浪里迷失方向。所以这“暮烟”一沉,不只是鸭子开始心慌,家家户户的灶台上,铁锅、姜片、料酒也早备好了,就等那只“渡魂鸭”来担起这份“护航”的重任。
再看“路隔阴阳两界分”,这“两界”的阻隔,靠的就是鸭子来搭座“桥”。我爷爷活着的时候,每到七月十四前一天,都会去集市上挑鸭子,挑的规矩还不少:得要公鸭,说公鸭力气大,“护航”更靠谱;羽毛得是全白的,象征“清白引路”;脚蹼要厚实,说是这样在孟河里划水才有力气。挑回来后,不能马上宰,得先养在院子里的竹笼里,撒点玉米粒喂着,爷爷说这是“给鸭子攒力气,好帮祖宗过河”。到了七月十四当天傍晚,宰鸭子前还有个仪式:拿一张黄纸剪成小船的样子,贴在鸭身上,嘴里念叨着“鸭儿鸭儿莫害怕,送俺祖宗过孟河,顺顺当当回阴间,来年再把香火拿”。现在想来,这哪里是在宰鸭子,分明是在托鸭子给阴阳两界的亲人捎份“平安信”——那砧板上的鸭子,早不是普通的食材,而是连接思念与牵挂的“信使”。
诗里“最是群凫心胆颤”的慌张,其实藏着老辈人最朴素的孝心。小时候不懂,总跟着奶奶去河边的鸭棚看鸭子,见它们缩着脖子扎堆,就问奶奶:“鸭子为啥这么怕?”奶奶摸着我的头说:“它们是在替祖宗紧张呢,过孟河不是容易事,得让它们攒足精神。”那时候觉得奶奶在说胡话,长大后才明白,鸭子的“心胆颤”,其实是被人类的牵挂赋予了特殊意义。老辈人不像现在有电话、视频,想跟故去的亲人说句话,只能借着祭拜的仪式表达;想护着祖宗“归途”平安,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会凫水的鸭子身上。所以宰鸭子不是“杀生”,而是“尽孝”——你看祭拜的时候,得把整只鸭摆在供桌上,鸭头朝着门口的方向,说是“引祖宗认路”;鸭嘴里要叼着一颗红枣,象征“甜甜蜜蜜过孟河”;供桌底下还得烧几张纸钱,说是“给孟河的摆渡人塞点‘船费’,让他多照应着点鸭子和祖宗”。这一套流程下来,鸭子的“牺牲”就成了孝心的载体,那“心胆颤”的模样,反倒让这份牵挂显得更真切了。
最后“砧板声里避灾氛”的“灾氛”,避的不只是祖宗的灾,也是活人的念想。祭拜完祖宗,那只“渡魂鸭”就会被放进锅里炖成汤,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奶奶说,吃了“渡魂鸭”的肉,喝了它的汤,祖宗就会把“平安”带给家里人,一年到头都不会有灾祸。我小时候最爱抢鸭腿吃,奶奶总让我多喝两口汤,说:“这是祖宗喝过的‘平安汤’,喝了身子壮。”现在想想,那汤里的味道,不只是姜和料酒的香,更是思念的味道——祖宗的“灾氛”避了,活人的心里也踏实了。那些在砧板上结束生命的鸭子,以另一种方式融进了家人的生活里,把“平安渡过孟河”的祝福,变成了碗里的温热。
丙叔的这首《七月十四鸭魂惊》,妙就妙在没直接写“渡魂”的讲究,却让每个读诗的人能从“鸭魂惊”里品出背后的人情味儿。以前只觉得七月十四的鸭子是道美味,现在才懂,那砧板上的每一只鸭子,都驮着一家人的牵挂,替故去的亲人踏平孟河的浪,也替活着的人圆了一份“尽孝”的心愿。
等到供桌上的鸭骨被收起来,纸钱的灰烬被风吹散,巷子里又飘起了孩子们的笑声。那些幸存的鸭子们从鸭棚里探出头,伸长脖子啄食地上的玉米粒,它们大概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同伴不是“死”在了砧板上,而是成了“渡魂”的使者,把阴阳两界的思念,都融进了七月十四的暮色里。而丙叔的诗,就像给这份古老的牵挂拍了张快照,让我们在笑鸭子“心胆颤”的同时,也读懂了老辈人藏在仪式里的温柔——原来最深沉的思念,往往就寄托在一只鸭子、一碗汤、一句念叨里,简单,却又厚重得让人暖心。
喜欢唐诗宋词漫话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唐诗宋词漫话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