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发来的群消息预览刚在手机屏幕上亮起,刘好仃还没来得及点开,办公室的门就被推开了。李工手里夹着文件,小周紧跟其后,老赵走在最后,手里那叠纸又厚了一倍。
“人齐了。”刘好仃把手机翻面朝下扣在桌上,顺手打开了投影,“昨天的数据大家都看了吧?”
“看了。”李工坐下,把笔记本打开,“良率稳住了,退货压下来了,客户那边也开始互动了。”
“但撑不了三个月。”老赵直接接上话,“我这边每天光追交付就得跑三趟车间,技术一改参数,订单就得重排,销售还不知道。”
小周点头:“沟通节奏也乱。客户问一句,我们要转三个人才回得上去。”
刘好仃没说话,走到白板前,拿起笔画了个三角,三个角分别写了“反馈”“响应”“管理”。然后在中间加了个框,写上“规则”。
“以前咱们是靠人串线,现在得让线自己走。”他指着中间那个框,“比如,某种问题退货超过三次,系统自动提醒技术调参数,同时销售端收到提示,更新交付说明。不用开会,也不用谁传话。”
李工皱眉:“那要是情况特殊呢?参数不能乱调。”
“不是乱调,是建议。”刘好仃说,“最终决定权还在你手里。但它能帮你提前发现问题,省下查数据的时间。”
老赵低头翻着手里的纸:“可这样一来,是不是得多填表?我们这活儿本来就细,再加流程,怕是要熬夜。”
“不搞复杂表格。”刘好仃摇头,“就两个动作:标记问题类型,选应对模板。剩下的系统自动生成记录。你们试过外卖平台催单吗?骑手一超时,系统自动发提醒,顾客不用打电话。咱们也要做这种‘自动提醒’。”
小周笑了:“那咱们的技术响应能不能也像快递进度条?客户一提问,他就看到‘已受理’‘正在处理’‘即将回复’?”
“可以。”刘好仃点头,“回头你做个草图,简单明了就行。客户不怕慢,怕没影儿。”
李工琢磨了一下:“要是真能这样,现场压力确实小点。但现在的问题是,同类问题反复出现,每次都当新问题处理,太耗神。”
“所以今天开会,不只是为了省力。”刘好仃转身,在“规则”框外画了个圈,“是为了把经验变成规矩。以后谁来都能上手,不会因为换人就断档。”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那……从哪儿开始?”小周问。
刘好仃从抽屉里抽出一张纸,正是上次会议后打印的退货明细。他在“湿热环境适配不良”那一行下面划的红杠还清晰可见。
“就从这儿。”他手指点了点那行字,“这不是个别现象。华南雨季马上到,港口验收标准更严。如果我们不先把适配方案定下来,下一批货可能直接卡在那儿。”
老赵抬头:“去年这时候也有类似投诉,集中在五月中旬到六月初。”
“时间对得上。”刘好仃说,“这次我们要抢在问题爆发前,把标准输出出去。”
李工问:“技术参数能固定吗?不同批次玻璃的底材有点差异。”
“不求一步到位。”刘好仃说,“先出一个基础版应对指南,涵盖温湿度范围、镀膜前处理时间、冷却速率这三个关键点。你负责归档现有参数,挑出最稳定的组合;小周配合做一份给客户的《气候适配指南》,语言要通俗,带图示;老赵把近三年相关投诉按时间排个序,看看有没有规律。”
三人陆续点头。
“任务不多,但要快。”刘好仃看表,“三天内汇总,周五上午碰一次。别等完美,先交初稿。”
小周举手:“那要不要建个共享文件夹?免得来回传文档。”
“已经建好了。”刘好仃把U盘插进电脑,屏幕跳出一个新文件夹,名字是“策略优化_0516”。
“权限我都设好了,你们进去就能看见自己的子目录。改完记得标注日期和姓名,别覆盖别人版本。”
李工看着屏幕:“以后都这么干?”
“尽量。”刘好仃说,“留痕不是为了追责,是为了回头看哪步走对了,哪步踩了坑。”
老赵忽然问:“那要是多个部门同时改同一份东西呢?比如销售想加说明,技术觉得多余。”
“那就得有人牵头。”刘好仃说,“我提议设个‘优化联络岗’,每天早上九点,咱们四个人碰十五分钟,只说两件事:进展和卡点。不说解决方案,不扯皮。问题记下来,重大事项提报例会。”
小周眼睛一亮:“像站台报时?准点播报,过了就等下一班。”
“差不多。”刘好仃笑了,“我们不是要搞层层审批,是要让信息流起来。以前是救火队,哪儿冒烟往哪儿冲;现在我们要建消防管网——平时看不见,关键时刻一条都不能断。”
李工点头:“那我明天开始整理参数库,把最近半年的调试记录筛一遍。”
“辛苦。”刘好仃说,“顺便标出哪些调整带来了明显改善,哪些只是临时补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