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工点赞了评论。
刘好仃盯着屏幕,手指在鼠标上轻轻敲了两下,像是确认刚才那一下是不是自己眼花。他没笑,也没说话,只是把页面往下拉了半截,看了一下时间——十九点三十五分零七秒。比推文发布时间晚了不到十分钟。
“小周。”他拨了内线,“截图存档,标个‘首次外部响应’。”
电话那头应得干脆:“收到!要不要转群里?”
“先不急。”他说,“等数据出来再一起发,别让人觉得我们一有动静就跳脚。”
挂了电话,他起身把投影仪打开,U盘插进接口,调出追踪表的完整记录。白板上很快铺满图表和时间节点,最显眼的是那条从低谷缓缓爬升的曲线,在第十二天出现明显拐点,像被人用笔往上提了一把。
早上八点整,李工、小周和老赵陆续进门。没人说话,各自找位置坐下。李工带了笔记本电脑,小周抱着平板,老赵手里捏着一叠打印纸,边角都快被手指搓毛了。
“开始吧。”刘好仃站在白板前,“昨晚陈工点了咱们员工的留言,说明他们看到了,也在意。现在要搞清楚一件事:我们的动作到底有没有用?不能靠感觉,得拿数来说话。”
李工立刻打开文件:“我整理了最近三周的生产良率,剔除调试期后,平均提升六个点,最高一天到九十二。”
“退货率呢?”刘好仃问。
小周转了平板:“客户签收后七日内反馈的异常订单,前两周日均四点三单,这周降到一点八,降幅超过百分之五十七。”
老赵把纸推上前:“同期新增订单量涨了百分之十九,交付周期缩短半天,主要是镀膜线那边节奏稳住了。”
几个人你一句我一句说着,语气里带着点松劲儿的意思。刘好仃听着,没接话,反而走到白板前,拿起红笔圈住三个数字:“但数据口径不一样。你用的是稳定生产日,他用的是签收日,财务结算却是按发货日算的。三个时间轴错开,看起来像回升,其实可能只是对不上表。”
会议室安静下来。
“重来。”他说,“李工,把设备连续运行七天以上的数据单独列一组;小周,按客户签收日起算反馈周期,别套模板;老赵,核对这三周总订单量变化,看看是不是真多了,还是结构变了。”
李工皱眉:“那上周停电停了半天……要不要算进去?”
“不算。”刘好仃摇头,“但得记一笔。主表干净,附录备注。我们不是写报告给领导鼓掌看的,是给自己看路有没有走对。”
他说完,在白板上画了三条横线,分别标上“策略前”“过渡期”“实施后”。接着一条一条填入修正后的数据,用不同颜色标出趋势。退货率那根线一路向下,订单交付周期也在第十二天起明显收窄,像两条被慢慢拉直的弹簧。
小周看着看着,忍不住说:“还真是那天开始变的。”
“哪天?”老赵问。
“就是咱们把自检清单递出去那天。”小周翻出记录,“下午七点十九分,门卫登记科恒的人带走资料。第二天,他们公众号就发了推文。”
李工点头:“我们也是那天开始派技术员驻厂跟踪适配问题的。”
刘好仃没接话,只在笔记本上翻了几页,找到之前写的那行小字:“对方已有动作,方向正确,继续推进。”他盯着看了两秒,合上本子。
“效果是有的。”他开口,“但别忙着高兴。老赵,你说句实话,这套打法你现在能扛多久?”
老赵苦笑:“人手翻倍,盯得紧,跑得勤。撑一个月没问题,三个月就得崩。我现在连茶水间都不敢多待,怕漏消息。”
屋里气氛一下子沉了半拍。
刘好仃点点头:“所以今天我们不是庆功,是验货。货能用,才谈怎么省工。”
“可这已经是最简配置了。”李工说,“再砍人,现场就得冒烟。”
“我不是要砍人。”刘好仃走到桌边,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三角,“顶上是客户反馈,左边是技术响应,右边是订单管理。现在三条线全靠人力串,一断就卡。下一步得想办法让它们自己转起来。”
小周眼睛一亮:“建标准流程?”
“对。”他说,“比如客户反馈某类问题,系统自动推送应对方案;技术端发现问题,直接触发预警模板;订单一旦延迟,自动启动补救机制。不用每次都开会,也不用我一个个盯。”
老赵若有所思:“就像上次你说的‘新的活法’?”
“就是它。”刘好仃笑了下,“以前是救火,现在得修水管。火扑灭了,不代表房子安全。”
李工琢磨了一会儿,忽然问:“那这次的数据能不能做成模板?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直接套用?”
“可以。”刘好仃翻开笔记本,指着“客户技术总监互动”那一栏,“但得加个前提——先确认对方有没有反应。没人理你的时候,再好的策略也是自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