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都市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854章 《无家之家的诗性栖居》

粤语诗鉴赏集 第854章 《无家之家的诗性栖居》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2 01:22:45

《无家之家的诗性栖居》

——论树科《一个人嘅旅行》中的家园意识与方言诗学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音韵质地和文化记忆,构筑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树科的《一个人嘅旅行》恰如一枚棱镜,折射出方言写作如何在现代性语境下,既承载着集体记忆的厚重,又表达着个体生命的轻逸。这首诗以看似简单的童谣式结构,完成了对"家"这一概念的深度解构与重构,在"嘻嘻哈哈"的戏谑背后,隐藏着诗人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思考。全诗通过粤语特有的韵律节奏和词汇系统,构建了一个既具体又抽象、既私人又普遍的诗意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家"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居所,而成为一种流动的精神状态,一种"心度"的永恒在场。

诗歌开篇即以童年记忆为切入点,"细细个,噈钟意周围窜"的活泼画面,通过"四打六"、"三唔识七"等粤语特有数词构成的熟语,瞬间激活了岭南文化的集体无意识。这些看似随意组合的数字短语,实则是粤语文化密码的精妙体现,它们与"过咗家家,日日家家……"形成语义上的呼应,构建出一个孩童眼中完整而自足的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家家"在此既是儿童游戏的名称,又通过重复手法暗示了"家"概念的多重性。诗人刻意使用游戏名称与实指的双关,预示了后文对"家"实体存在的消解——童年以为在"过家家",殊不知人生本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家家"游戏。这种语言策略令人想起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的精髓:意义不在于符号本身的指涉,而在于其使用方式。粤语在此不仅是表达工具,更成为思维方式的具象化呈现。

随着诗行推进,时间暴力突然降临:"大个咗啦,家唔见咗?"这个设问句以粤语特有的尾音上扬,制造出悬而未决的焦虑感。答案却出人意料:"己己唔饿,冚家饱咯……"此处"冚家"作为粤语中具有双重意味的词汇(既指"全家"又含贬义),通过语义的自我消解完成了对传统家庭观念的颠覆。诗人以饮食这一最基本生存需求为喻,暗示现代人物质满足与精神失落的反差——个体生理需求("己己")得到满足时,作为整体的"家"却陷入了意义匮乏的状态。这种悖论式表达与海德格尔"无家可归"的哲学命题形成跨时空对话,揭示出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存在论困境。

诗歌第三节通过家族谱系的罗列,将"家"的迷失推向更广阔的时空维度:"有爷有乸,有仔有孙,/家喺边度?天上地下……"。粤语中"爷乸"(父母)、"仔孙"(子孙)的并置,构建出纵向的时间链条,而"天上地下"的空间对立则撕裂了这种连续性。这种撕裂感通过粤语特有的句末语气词"咯"、"啊"得到强化,在音韵上形成断裂效果。诗人在此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即便血缘网络完整存在,"家"作为情感共同体仍然可能缺席。这种观察与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不谋而合——现代人失去的不是家庭结构,而是那种与天地相通的原初归属感。诗句中"天上地下"的宇宙式发问,将个人困惑提升至人类普遍的生存境遇层面。

全诗的重大转折出现在第四节:"家喺心度,一直心度:/半间木屋,几樖桃竹……"。诗人以粤语特有的方位词"心度"(在心里)取代物理空间,完成了存在论意义上的家园重构。"半间木屋,几樖桃竹"的意象组合,既具体可感又高度抽象,恰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现代粤语版,但少了些隐逸多了些创伤——"半间"的残缺暗示着永远无法完整的精神世界。此处"樖"(棵)作为粤语特有量词的使用,赋予桃竹以生命质感,使记忆中的家园景象获得植物般的生长性。这种语言选择印证了伽达默尔的观点:理解总是通过特定的语言形式发生,粤语在此成为连接个体记忆与普遍经验的媒介。

诗歌后半部分转入看似轻松的漫游场景:"尺寸山水,揾揾佢哋/七唔搭八,嘻嘻哈哈……"。其中"尺寸"与"山水"的非常规搭配,通过量词与名词的错位,消解了传统山水诗的崇高感,创造出适合个体漫游的微观宇宙。"七唔搭八"(乱七八糟)与"嘻嘻哈哈"的叠用,表面上是游戏人间的姿态,深层却蕴含着加缪式"反抗哲学"的精髓——在认识到存在的荒谬后,依然保持精神的自由与快乐。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四字格和拟声词,在音韵层面模拟出笑声的起伏波动,使快乐本身成为对抗虚无的诗学策略。

结尾的复沓"嘻嘻嘻嘻,哈哈哈哈/几时嘟喺一个人嘅天啊地啊……"通过笑声的延长音变形,将个体的孤独体验推向极致。粤语副词"嘟喺"(都是)的绝对化表述,揭露出存在本质的孤独性,而"天啊地啊"的感叹又将这种孤独置于宇宙尺度。这种处理与里尔克《杜伊诺哀歌》中"每个天使都是可怕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树科通过方言特有的感叹词"啊",赋予其更接地气的表达形式。最终,诗歌完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从童年游戏的群体欢愉,到成年后孤独的宇宙漫游,而"家"始终作为缺席的在场,在记忆与语言中获得永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