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时,松月楼的四辆马车已泊在山门外。龙志炼立在车前,仰头望了眼被雾霭笼罩的药庐——那是陈家祖宅旁的山坳,外公陈敬之当年在此种下三百味药材,说是“医者当与草木同气”。
“志炼哥,”苏阿月掀开车帘,怀里抱着个蓝布包裹,“梅姐姐熬了茯苓膏,说路上饿了吃。”她发间别着朵半开的桂,沾着夜露,清芬扑鼻。
龙志炼接过包裹,指尖触到布角的针脚——是梅清欢惯常的并蒂莲纹。自从那夜魏无妄中蛊,这姑娘便总在他眼前晃,不是递药就是送点心,倒像要把从前在药庐里受的委屈,都揉进这人间烟火里。
“阿月,去叫陈姑娘。”他转身时,腰间守暖剑与青锋剑鞘相碰,发出清越的金铁声。这两柄剑,一柄是外公陈敬之传下的“守暖”,剑身鎏金,刻着《黄帝内经》;一柄是魏无妄赠的“青锋”,吹毛断发,是江湖人闻风丧胆的利器。此刻青锋未出,守暖已暖,倒应了外公常说的“剑者,仁心所铸”。
陈婉从车内出来时,裹着件月白狐裘。她昨夜替蓝九儿驱蛊,耗损了些元气,面色虽仍苍白,眉梢却添了几分生气。蓝九儿跟在她身后,换了身青布衫,腕间系着陈婉送的银铃,走一步叮铃一声,倒比从前持蛇形令牌时的阴鸷,多了几分清润。
“魏老呢?”龙志炼问。
“留了张字条。”梅清欢从车里探出头,鬓角沾着草屑,“说义庄的红漆棺里,司徒空的尸首藏着半卷《青囊经》,让我看着阿婉,莫要她再操心。”
龙志炼皱了皱眉。魏无妄素日谨慎,连药罐都要亲自看顾,昨日中蛊后竟留字条让他们自行行动,怕是怕他们担心。他回头看了眼蓝九儿,见她正垂眸拨弄银铃,睫毛上还凝着未干的泪,便放缓了语气:“路上若觉得冷,便靠阿婉近些。”
药庐藏在两峰之间,石径蜿蜒如蛇,两旁尽是百年老药。龙志炼走在前头,用守暖剑拨开带露的野菊,忽闻一阵清苦的药香——是外公种的“九死还魂草”,只长在阴湿处,能起死回生。
“志炼哥,你看!”苏阿月指着石崖下,几株朱红的植株在雾里若隐若现,“那是‘血竭花’,我去年跟梅姐姐学认药,总记不住它的名字。”
陈婉驻足望去,目光温柔:“你外公当年教你认药,可没少让你吃亏。”她轻声道,“那年你偷摘曼陀罗花熬汤,结果醉了三天,他把《本草纲目》抄了十遍。”
龙志炼耳尖发热。他十二岁那年,确实在药庐里闯过大祸。那时外公病重,他听人说曼陀罗能治咳血,便偷偷采了花熬给外公喝,不想药性太烈,反让老人家咳得更凶。外公醒后没骂他,只让他把《本草经集注》抄了百遍,末了还说:“医者用药,当如用兵,知其性方能驭其毒。”
“到了。”蓝九儿忽然轻声道。
转过石屏,药庐的青瓦门檐便露了出来。门环是两个交颈的鹤,镀着铜绿,却仍能看出当年雕刻的精致。龙志炼伸手推门,却觉门后有阻力,似是被什么东西顶住了。
“且慢。”陈婉上前,指尖按在门环上,“这是我外公设的‘草木锁’。”她取出腰间的翡翠扳指,在门环上轻轻一叩,只听“咔嗒”一声,门内传来机械转动的闷响。
门开了。
药庐内光线昏暗,却满是岁月的痕迹。正厅中央摆着张乌木药案,案上堆着一摞医书,最上面那本《治心策》,书页间夹着片干枯的桂叶——正是前日在松月楼陈婉膝头的那一片。案旁立着个一人高的药柜,上百个抽屉漆色斑驳,每个抽屉上都贴着标签,字迹苍劲,正是陈敬之的手书。
“志炼,去东厢。”陈婉指着廊下,“你外公说,重要的东西都收在东厢第三格。”
龙志炼应了,提剑往东厢走。东厢的窗户用旧纱蒙着,透进的光里浮动着药尘。他推开第三格抽屉,里面躺着个檀木匣,匣上刻着“陈氏秘辛”四字,锁孔里插着半枚钥匙——与魏无妄那串钥匙中的一枚,正好吻合。
“梅姑娘,取魏老的钥匙。”龙志炼转身时,忽觉后颈一凉。
寒光闪过!
他反手挥剑,守暖剑的金芒扫过,只听“当啷”一声,一支淬毒的弩箭被格落在地。与此同时,药庐各处传来动静——西厢窗棂被撞开,三个黑衣人持刀跃入;正厅的药柜后转出两个蒙面人,掌心泛着幽绿的磷光;连廊下还伏着个戴斗笠的,手中长鞭卷着劲风,直取陈婉!
“保护阿婉!”龙志炼大喝,守暖剑舞成一片金幕。他原以为五毒教的余党已被击溃,不想竟还有埋伏。这药庐是陈家祖宅,五毒教竟能摸清路径设伏,怕是早有内应。
“志炼哥,接住!”苏阿月从袖中抛出个纸包,龙志炼接住时,纸包已散成粉末——是梅清欢制的“**散”。他反手一扬,粉末弥漫,三个黑衣人顿时踉跄后退。
“阿月,去帮梅姑娘!”陈婉说着,从腕间解下银铃,用力一掷。银铃在空中划出银弧,撞在最前面的蒙面人膝弯,“当”的一声,那蒙面人痛呼着跪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