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肃杀的隐秘校场,马车再次行进,这一次是向着更加幽深的群山腹地而去。道路愈发险峻,有时甚至是沿着悬崖开凿的小径,若非有熟悉地形的向导和精锐侍卫护卫,常人绝难抵达。空气中的湿度增加,隐隐能听到远处传来沉闷的、类似雷声的响动,但仔细分辨,又与自然雷声有所不同,更有规律,更……具有破坏性的意味。
朱棣撩开车帘,看着窗外飞逝的险峻山景,心中暗忖:将火炮试验场设在如此隐秘险要之处,老四对于此物的重视和保密意识,可见一斑。
约莫又行进了半个时辰,马车穿过一条狭窄的、有重兵守卫的隧道后,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个巨大的、被群山彻底包围的山坳,面积广阔,足以容纳数万人操演。山坳的一侧,依山修建着许多坚固的厂房和仓库,高大的烟囱正冒着淡淡的青烟。而另一侧,则是大片经过平整的场地,远处山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靶标,有些靶标所在的山石已然呈现出被反复轰击过的破碎痕迹。
这里,便是朱高晟的火炮研发与试验中心。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硫磺、硝石和金属燃烧后的特殊气味。那沉闷的轰鸣声,在这里变得更加清晰,每一次响起,都伴随着脚下大地的轻微震颤。
于谦和朱高晟引领着朱棣,走向一处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观察台。观察台用水泥和石块垒砌,十分坚固,前面还设置有防护挡板。
“父皇,请在此观演。此处安全,且能纵览全场。”朱高晟说道。
朱棣站上观察台,放眼望去。首先吸引他注意力的,并非是那些庞大的火炮,而是远处空地上,一排排整齐列队的步兵。这些士兵并非人民卫的黑色重甲,而是身着轻便的棉甲或皮甲,但他们手中持有的火器,却让朱棣目光一凝。
那是一种造型更加修长、精悍的火铳,似乎是在大明现有的三眼铳基础上进行了大幅改进。铳管更长更直,木托形状更贴合人体,还加装了一个奇怪的、类似鱼钩的金属弯杆(准星和照门的雏形)。
“父皇,此乃儿臣方才提到的,人民卫亦配备的‘迅雷铳’之步兵版本。”朱高晟适时解释道,“相较于军中原有的三眼铳,其改进之处颇多。铳管采用精钢冷锻钻膛而成,内壁光滑如镜,口径统一,极大提升了射击精度和射程。您看那个小钩和后面的凹槽,此为简易瞄准具,士兵经过训练,可进行更精准的射击。”
他拿起一支亲卫递上的迅雷铳,演示道:“更重要的是装填。我们制作了定装纸壳弹,将定量火药和弹丸预先包裹在防水纸筒内。士兵使用时,只需咬开纸壳,将火药倒入药池(引药锅),剩余火药连同弹丸一同塞入铳管,用通条压实即可,省去了繁琐的称量火药、分装弹丸步骤,射速可提升三倍以上!且纸壳防潮,雨天影响大大减小。”
话音刚落,下方的步兵指挥官令旗一挥。
“第一排,预备——放!”
“砰砰砰砰砰!”
一阵密集而清脆的爆响,比朱棣听过的任何火铳齐射都更连贯、更迅速!白色的硝烟弥漫间,远处百步之外的木靶上,顿时出现了一片密集的弹孔,命中率显然极高!
射击完毕,士兵们动作娴熟地进行装填,整个过程如同行云流水,速度果然快得惊人!短短十数息之间,第二轮齐射已然完成!
“好!好快的射速!”朱棣忍不住赞叹。作为统帅,他太清楚火器射速的重要性了!以往火铳队射击一轮的时间,弓箭手可能已经射出三四轮箭了。但现在,这迅雷铳的射速,几乎不逊于优秀的弓箭手,而其穿透力和威慑力,远非弓箭可比!
“此铳可大量装备否?”朱棣急切地问。
“回父皇,天津卫工匠学堂已建立生产线,目前月产迅雷铳可达五百支。若能扩大规模,年内装备一万精锐步卒,并非难事。”朱高晟自信地回答。
朱棣眼中放光,连连点头。
接下来展示的是轻型野战炮。数门看起来比传统火炮更轻巧、炮架更灵活的小型火炮被骡马快速拖拽到发射位置,炮手们操作熟练,从进入阵地到完成射击准备,耗时极短。这些火炮同样做工精良,炮身光滑。
“此乃三斤(指炮弹重量)速射炮,专为野战伴随步兵设计,重量轻,机动强,射程可达一千五百步(约2.3公里),精度亦不错。”朱高晟介绍道。
“轰!轰!轰!”
几声怒吼,炮弹呼啸而出,精准地落在了远处模拟的敌军阵地上,炸起团团烟尘!其快速反应和精准打击能力,让朱棣再次点头。
但,这些只是开胃菜。朱棣知道,重头戏还在后面。他的目光,投向了观察台正前方,那门被油布覆盖着的、体型庞大的巨物。
朱高晟顺着朱棣的目光看去,微微一笑:“父皇,接下来,请您鉴赏我大明火炮工艺之巅峰——‘镇国大将军炮’!”
随着他手势,几名工匠上前,用力扯下了巨大的油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