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的军务审计让朱高晟身心疲惫,但他并未局限于眼前的纷争。在一个难得的闲暇午后,他摒退左右,只带着张辅和几名护卫,策马离开了喧嚣的军营,登上了附近一处地势较高的缓坡。
极目远眺,茫茫草原延伸至天际,战争留下的疮痍尚未完全抚平,但生命的韧性已经显现,枯黄中开始冒出点点新绿。远处,有零星的蒙古包升起袅袅炊烟,那是尚未远遁的小部落或在战争中失去牛羊的贫苦牧民。
“殿下在看什么?”张辅在一旁问道。他注意到朱高晟的目光并非散漫,而是带着一种深沉的思索。
“在看这片土地的未来。”朱高晟的声音有些缥缈,“张将军,你说,我们打赢了这一仗,杀了阿鲁台不少部下,抢了他们的牛羊女人。然后呢?我们班师回朝,留下满目疮痍。用不了几年,或许十几年,一个新的‘阿鲁台’又会在草原上崛起,带着对大明更深的仇恨,再次南下劫掠。这样的循环,意义何在?”
张辅一愣,他是一员猛将,思考的多是如何打赢眼前的仗,对于这种战略层面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陛下天威,剿灭元孽,自然能保边境数十年安宁。”
“数十年?”朱高晟微微摇头,“代价太大了。每一次北征,耗费国库巨万,死伤将士无数。真正的安宁,不应建立在尸山血海和虚弱邻居的基础上,而应建立在共同的利益和相互的需要之上。”
他这些话,带着超越时代的视角,让张辅听得似懂非懂,却又觉得深有道理。
朱高晟跳下马,抓起一把带着草根的泥土,仔细看着:“这片土地,不适合大规模耕种,但水草丰美,是天生的牧场。蒙古人世代逐水草而居,擅长畜牧。而我们中原,需要他们的牛羊马匹、皮草药材,他们也极度需要我们的粮食、盐铁、布帛、茶叶。”
“殿下的意思是……互市?”张辅反应过来。
“不仅仅是互市。”朱高晟目光炯炯,“是建立一套规则,一个体系。我们要控制的不是这片土地,而是贸易的渠道和定价权。要在关键地点设立官办的、受到保护的榷场,用我们丰富的物产,来换取我们需要的战略物资。同时,可以派遣精通农事的工匠,教导一些愿意依附的部落,在条件适宜的河谷地区开辟少量农田,种植耐寒的作物,让他们部分定居下来,减少流动性,也就减少了劫掠的冲动。”
张辅听得入神,忍不住道:“此法甚好!但……那些桀骜不驯的大部落,岂会甘心受我大明约束?”
“所以需要分而治之。”朱高晟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扶持亲近大明的部落首领,打压那些顽固的敌对势力。甚至可以邀请一些部落贵族的子弟到南京国子监读书,让他们沐浴中华文化,见识天朝繁华。再请陛下下旨,敕封那些归顺的首领为都督、指挥使等职,给予印信诰命,使其具有合法性,让他们去管理约束其他小部落。如此,我们只需握住这根缰绳,而非亲自去驯服每一匹野马。甚至可以让他们学习我们的文化知识和习惯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忘记了自己是部落人只会记得自己是大明人习惯了大明的生活方式”
他越说思路越清晰,这结合了“朝贡贸易”、“羁縻统治”、“文化融合”以及“经济控制”的策略,在他脑中逐渐成型。
“还有宗教。”朱高晟补充道,“藏传佛教在蒙古各部影响力日增。可请陛下恩准,资助一些高僧前来漠北传法,修建寺庙。佛法劝人向善,减少杀戮,有利于缓和矛盾。同时,免费教他们孩子儒家思想这也是文化渗透的一种方式。”
张辅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王爷,心中震撼无以复加。这些想法,远远超出了一个武将甚至普通政治家的范畴,充满了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治理智慧。他仿佛看到的不是一位皇子,而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帝国设计师。
“殿下……这些想法,若是写成条陈,呈报陛下……”张辅激动道。
“正在构思。”朱高晟点点头,“但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大量的投入和长期的坚持,更需要一个稳定而强有力的执行者。目前,先处理好班师事宜和军中审计要紧。这些,只是未来的种子。”
然而,在他心中,这颗种子已经生根发芽。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漠北,不再是烽火连天的边患之地,而是商队往来、农牧交错、文化交融的和平边疆。这不仅是功绩,更是泽被后世的大功德。
当晚,朱高晟在灯下,开始将他白日的思考,草拟成一份名为《漠北善后及长治久安疏》的提纲。他写得很慢,字斟句酌,既要体现前瞻性,又要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避免过于惊世骇俗。
他知道,这份奏疏一旦呈上,必将再次引起朝堂震动。支持者会认为他是经天纬地之才,反对者(尤其是那些认为应以绝对武力碾压一切的强硬派)则会抨击他怀柔姑息、浪费国帑。
但这正是他想要的方向。他不仅要向父皇展示军事才能,更要展示出超越武力的、治理国家的战略思维。他要让自己在父皇心中,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独一无二的选择。
帐外寒风呼啸,帐内灯下,朱高晟运笔如飞,仿佛在绘制一幅宏伟的蓝图。他的侧影在帐篷上投下坚定的轮廓,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身影,正在漠北的风沙中逐渐清晰。
喜欢朱棣的麒麟逆子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朱棣的麒麟逆子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