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卫,大明铸币总厂。
与壹岐岛那座充满原始力量感和临时性的精炼所不同,这里的氛围更加凝重、精密,充满了工业时代初期特有的秩序感。高大的厂房由青砖垒砌,屋顶开有天窗用于采光,内部空间广阔,巨大的水轮或畜力传动轴通过皮带和齿轮,将动力输送到各个作业区域。
在专门用于贵金属复检与精加工的独立车间内,气氛尤为肃穆。这里墙壁加厚,门窗皆包覆铁皮,守卫皆是晟王亲卫中最为忠诚可靠的成员,其警戒程度丝毫不逊于军营核心。
车间中央,数座经过进一步改进、带有更精确温度显示和可控风门的小型反射炉正安静地燃烧着,炉火纯青,散发出稳定的高温。旁边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种精密仪器:不仅仅是戥子、试金石,还有利用光学原理放大观察的简易显微镜,以及一些根据朱高晟模糊描述、由能工巧匠反复试验制成的、用于检测硬度和导电性的简易探针。
几名头发花白、但眼神锐利如鹰的老匠人(是朱高晟网罗根据系统所给的明代永乐年间的民间高手与部分有天赋的年轻学徒结合),正围着刚刚从“津航号”上卸下、在此开箱复验的壹岐岛产金锭忙碌着。
他们并非简单地看色泽、掂重量。而是严格按照晟王殿下亲自制定的《贵金属检验规程》进行操作。
取样、熔融、铸成标准试条、冷却……
用特制的、硬度已知的“标准锉”在试条上划痕,对比深浅,初步判断硬度与成分……
将试条置于试金石上摩擦,观察划痕色泽,与一套多达数十种、成分各异的“标准金对牌”进行细致比对……
甚至,他们还使用了一种极为奢侈的方法——用王水(硝酸和盐酸的混合液,由朱高晟系统提供极少量概念和基础化学知识,天津卫工匠在付出一定代价后勉强小规模制备)溶解微量样品,通过观察反应剧烈程度、溶液颜色变化以及后续的沉淀反应,来交叉验证其纯度与杂质种类。
整个过程繁琐、耗时,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良久,为首的那位被称为“金老”的老匠人,放下手中的琉璃放大镜,深吸一口气,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惊叹与兴奋,对一直等候在旁边、沉默不语的晟王朱高晟躬身行礼,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殿下!结果已出!卑职等反复验证三次,结果一致!”
朱高晟目光平静地看着他,示意他继续。
“此批来自倭国壹岐岛之金锭,”金老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其成色……其成色远超我等预期!按殿下所定标准,其含金量保守估计,均在九成六分以上(96% )!杂质极少,主要为微量银与铜,几无铅、锡等有害杂色!此等纯度,即便放在前宋鼎盛时期,亦是罕见的‘赤金’!唯有宫内顶级金器方可比拟!而倭国矿区竟能稳定产出如此高纯之生金,实乃……天佑大明,矿脉得天独厚啊!”
九成六分以上!稳定产出!
饶是朱高晟心志坚毅,早已通过系统对矿脉品质有所预估,听到这个经过严格验证的数据,眼中也不由得闪过一丝精光。这纯度,甚至比他预期的还要好!这意味着在后续铸币或作为储备金时,提纯损耗将降到极低,价值更高!
“确定无误?”朱高晟的声音依旧平稳。
“回殿下,确定无误!”金老与其他几位匠人齐齐躬身,“我等愿以性命担保检验结果!此金,乃卑职生平所见,品质最佳之矿金!”
朱高晟点了点头,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淡淡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笑容。“好!辛苦诸位了。将所有复验数据详细记录,封存归档。此批金锭,全部转入银行地下金库,列为甲等一级储备!”
“遵命!”金老等人肃然应道。
很快,这批经历了万里海运、严格检验的黄金,被重新封装,在重兵护卫下,运往那座由朱高晟亲自设计、采用了混凝土浇筑、多层钢板加固、设有复杂机关与守卫措施的大明皇家银行地下金库。当沉重的库门缓缓关闭,落锁加封的那一刻,大明金融改革的基石,又增添了一块沉甸甸、金灿灿的砝码。
金锭入库后,朱高晟并未停歇。他深知,如此重要的成果,必须第一时间让远在应天府的父皇知晓。这不仅仅是报喜,更是展示能力、巩固信任、为后续计划争取支持的关键。
他立刻召见了钱谷与负责铸币厂的得力干将。
“即刻起,抽调最优秀的工匠,启用一号精炼炉。”朱高晟命令道,“从刚刚入库的甲等金锭中,取出五百两,进行二次精炼提纯!”
“二次精炼?”钱谷微微一愣,“殿下,此金纯度已极高,为何……”
朱高晟解释道:“献给父皇的,必须是大明乃至天下,独一无二的至纯之金!要让他亲眼看到,摸到,感受到这份来自万里之外、经由我等之手淬炼出的‘奇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