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侧隐匿技术”的初步成功,如同在迷雾中为风无极(焦炭树)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这条路径不仅契合他们当前“潜伏观察”的生存需求,更巧妙地利用了那次与“清道夫”对抗所带来的独特红利——被加固的Level 3权限和对“秩序本源”的浅层理解。
他立刻将发展重心,全面转向了对“规则稳定结晶”及其衍生技术的深度研发与应用。
首先,是建立技术壁垒与生产标准化。
风无极不再满足于偶然的成功,他开始系统性地研究“模拟秩序力场”的强度、范围、持续时间与“规则废能”浓度、性质之间的最佳配比。他利用被加固后更加稳定可靠的Level 3权限,在缓冲区边缘划分出数个专门的 “结晶培育区” ,如同建立了一条简陋的生产线。
他优化了流程:
1. 原料预处理: 对缓冲区外围的“规则废能”进行初步的筛选和纯化,去除那些过于狂暴或蕴含未知风险的能量碎片,确保原料的相对“纯净”与稳定性。
2. 力场精准调控: 精确控制模拟秩序力场的强度,使其刚好能抑制废能的混乱活性,又不至于将其彻底“归一”成毫无用处的背景规则。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微操,得益于权限升级,风无极才能勉强实现。
3. 结晶采集与后处理: 等待结晶自然成型后,小心采集,并利用凌清尘一丝蕴含“净化”意境的雷炁进行最后的 “退火处理” ,消除结晶内部可能存在的、源自秩序力场的极微量“排异性”,使其更容易被其他规则环境接受。
最终产出的“规则稳定结晶”,呈现出一种深邃的、仿佛能吸收光线的暗灰色,触手温凉,其屏蔽规则探查的效果虽然范围有限(目前仅能覆盖数尺见方),但强度却相当可观,足以干扰金丹期修士的常规神念扫描。
其次,是内部应用的全面铺开。
风无极毫不吝啬地将首批成熟的“规则稳定结晶”用于自身核心区域的改造。
· 凌清尘的静室被优先覆盖,暗灰色的结晶粉末混合着经过处理的碎石,被仔细地镶嵌在静室墙壁与屋顶,形成一层无形的屏蔽层,使其内部的道韵波动几乎完全隐匿。
· 风无极自身的焦炭树本体,以及剑齿兰、聚气草等核心灵植的根系区域,也被小心地布置了结晶矩阵,极大地降低了它们散发的、可能被视为“异常”的规则波动。
· 甚至连那丛发生了未知进化的月光藓,也被风无极用结晶矩阵环绕起来,既是为了隐藏它,也是为了观察这种“隐匿”环境是否会进一步促进它的异变。
整个核心区域,从规则层面看去,仿佛被罩上了一层“隐形斗篷”,变得模糊不清,难以探查。虽然无法完全瞒过那些真正的大能,但对于规避常规的、系统性的扫描监测,效果显着。
最后,是探索外部应用的可行性(极其谨慎地)。
风无极深知,完全与外界隔绝并非长久之计,也违背他“资本运作”的本能。他需要资源,需要信息,需要为未来可能到来的更高层级“关注”做准备。但之前的“异化产品”路线风险太高,必须放弃。
那么,这种更加“合规”、更偏向“辅助”和“防御”性质的“隐匿技术”,能否成为一种新的、相对安全的交换物?
他决定进行一次超小范围的、绝对安全的试探。
他没有动用月光藓渠道,那个渠道过于神秘且与之前的“异化产品”关联太深。他选择了已经被“规则稳定结晶”屏蔽的核心区域内部,一个极其微不足道的角落。
他取了一小撮(约米粒大小)效果最普通的“规则稳定结晶”,将其封装在一小块经过多次净化、毫无特异性的普通玉石中。然后,他调动Level 3权限,并非进行“投放”,而是极其轻微地、模拟了一次最常见的“规则潮汐自然涌动”,将这块封装了结晶的玉石,如同被海浪冲上沙滩的贝壳一般,“自然”地推送到了废园外围,一个偶尔会有低阶修士路过搜寻资源的、毫不起眼的角落。
他抹去了一切人为痕迹,让这块玉石的出现,看起来完全是一次偶然。
这块玉石本身毫无灵气波动,其内部的结晶也处于未激活状态,看起来就像一块有点特别的普通石头。风无极在玉石内部,留下了一个极其隐晦的、只有对规则隐匿效果有深入研究或者特定需求的人,才有可能注意到的、关于其“屏蔽”特性的微弱信息印记。
这是一个筛选机制。能发现并理解这玉石价值的人,大概率本身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或有迫切需求者,这样的人,往往也更懂得保守秘密。
做完这一切,风无极便不再关注,将精力完全收回,继续深耕技术的迭代和内部的稳固。
他并不知道,这块被他随意“丢弃”的玉石,在数月之后,被一个在附近搜寻炼器材料、却因仇家追踪而惶惶不可终日的落魄阵法师偶然捡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