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一回来,看到这书山瀚海,眼睛瞬间亮得如同饿狼看见了肥羊。
他“嗷”的一声,完全不顾平日里的名士风度,一个箭步就冲了过去,在关羽旁边有样学样地铺开自己的行囊,直接席地而坐。
他随手从身边抽出一卷,一看封签,《尉缭子》。
顿时喜形于色,如获至宝,立刻沉浸其中,仿佛周遭的一切都已消失。
刘备看着眼前这堆积如山的典籍,再想想营中那些抢救出来的良种作物,连日来的疲惫和悲愤瞬间被一股巨大的幸福感冲淡了。
他张着嘴,半晌合不拢,脸上露出了近乎孩童般的纯真笑容,喃喃道:
“这…这么多书…备此生…从未见过如此多的书卷…这…”
在这个知识被世家大族严密垄断的时代,书籍就是力量,就是传承,就是撬动未来的杠杆。
寒门子弟,能拥有一卷书便是莫大的幸运。
如关羽,视一本《春秋》为至宝,日夜研读不离手。
而眼前这两万余卷(含残卷)的书籍,其价值根本无法用金银来衡量。
这简直是为未来建立学院、培养人才、打破知识垄断打下了最坚实的根基。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沉浸在纯粹的喜悦中。
赵云看着这如同战利品般堆积的书籍,英挺的剑眉微微蹙起,脸上浮现出犹豫和不安。
他走到江浩身边,低声道:
“军师…这些书籍,毕竟原属东观,乃国家藏书…我等这般…尽数搬回营中…是否…是否不妥?岂非…有劫掠之嫌?”
他出身正统,心地善良,总觉得这样“搬空”国家书库,名不正言不顺。
不等江浩回答,旁边正“守护”着他的《公羊传》的关羽耳朵微微一动,沉声道:
“子龙多虑矣,若非吾等星夜抢救,这些典籍早已化为灰烬。
与其付之一炬,不如由吾等爱书惜书之人保管,此乃保存文脉,功在千秋。”
张飞的大嗓门也立刻响起,带着一贯的直率:
“就是,二哥说得对。这洛阳都烧成白地了,要不是咱们兄弟拼了老命把这些书从火堆里扒拉出来,它们早成灰了。
现在放在咱们这儿,总比烂在废墟里强,谁敢说咱是强盗?俺老张第一个不服。”
江浩看着赵云依旧有些纠结的神情,拍了拍他的肩膀:
“子龙,翼德话糙理不糙。关将军所言更是至理。读书人的事情,怎么能叫偷呢?这叫‘代为保管’。”
“试问当今天下,还有谁比我们更珍视这些典籍?交给袁盟主?他眼中恐怕只有虚名。交给其他诸侯?他们治下可有安放这些典籍、使其重焕生机的净土与仁心?
唯有玄德公,心系黎庶,志在兴复,更有我等倾力辅佐。这些书在我们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教化育人、传承文明的作用,此乃天授,岂能推辞?”
他顿了顿,目光炯炯地看着赵云:
“子龙放心,我江浩在此立誓,也请玄德公见证:今日我等保管这些书籍,非为私藏,乃为天下学子。
待他日海晏河清,汉室重光,还于旧都洛阳之时,我必请玄德公主持,将这些典籍尽数归还天下,使其重归东观,泽被后世。此乃我等今日‘保管’之初心与承诺。”
刘备闻言,立刻正色,对着赵云郑重承诺:
“惟清之言,即备之心声。备在此立誓:若苍天庇佑,使备有朝一日能扶保社稷,重振汉室。
定当将这些承载文明之火的典籍,完璧归赵,奉还于天下,绝不负子龙今日之忧。”
赵云看着江浩坦荡的眼神,听着刘备庄重的誓言,心中最后一丝疑虑终于烟消云散。
他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抱拳道:
“军师深谋远虑,主公胸怀天下。云明白了,保管典籍,传承文明,云责无旁贷,愿效犬马之劳。”
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要诱拐学子,除了纸张、印刷术外,还要有这些书籍。
就算江浩再牛,能出几本基础教育书籍,在细节上也不可能和华夏千年智慧的结晶相提并论。
说白了,就一句话。
书在手,大汉学子跟我走!
因此,等江浩整理完了,并且印刷出无数本的时候,这些竹简、帛书,归还国库留作收藏吧。
随着赵云心结解开,气氛更加融洽。
江浩见时机成熟,朗声道:
“好了,人都到齐了。玄德公,诸位,请移步书山之侧,席地而坐,共商大计。”
很快,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席地坐好,他们分别是:
刘备、江浩、关羽、张飞、赵云、郭嘉、许褚、田豫、简雍、糜竺、曹性、张英、刘达。
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江浩身上。
刘备看着这位给自己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年轻军师,心中感慨万千:
“惟清,我等洗耳恭听。乐安郡守之位已定,粮草后援亦得承诺,如今又得此良种与书山。前路虽艰,然备信心百倍。
下一步,我等该如何行止?还请惟清为我等剖析明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