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王府后花园那处幽深的地窖,在经历了最初的惶恐与混乱后,已然蜕变为一个充满异样生机与秩序的秘密据点。
油灯与火盆的光芒驱散了阴冷,空气中弥漫着硝石、硫磺、煤炭与新鲜木料混合的独特气味,取代了原本的霉味与恐惧。
敲打声、研磨声、低声的讨论与算盘的噼啪声,交织成一曲与外界烧杀抢掠格格不入的、专注于创造的乐章。
黑火药改良项目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
颗粒化、标准化的新火药,威力与稳定性显着提升,不仅让刘宗敏等将领大喜过望,更极大地鼓舞了地窖内这支仓促组建的团队。
工匠们看着自己打造的模具压出均匀的颗粒,学者们验证着计算出的最佳配比,学徒们小心翼翼地记录着每一次实验数据……
一种久违的、属于手艺人和求知者的尊严与成就感,在这群饱经磨难的人们心中悄然复苏。
团队间的默契在共同的目标下逐渐形成,效率日益提升。
然而,随着项目的深入和产量的初步需求,地窖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
空间狭小,通风有限,大量原料的堆放、设备的安装、以及未来可能进行的更复杂、更危险的实验(比如苏俊朗脑海中那些关于冶金、化工的模糊构想),都受到了严重制约。
更重要的是,苏俊朗的野心远不止于小打小闹的实验室级别产出。
他深知,要想在这乱世中拥有真正的话语权和自保之力,乃至实现心中那些模糊的“科技改变世界”的理想,必须拥有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能力,能够持续输出足以影响战局乃至民生的“硬通货”。
深夜,当地窖内大部分人都已疲惫睡去,只有值守的学徒在小心照看炉火时,苏俊朗独自坐在一张简陋的木桌旁。
桌上摊开着一张用木炭条在粗纸上绘制的草图,旁边一盏油灯的火苗随着他的呼吸微微摇曳。
图纸上,不再是某个单一工具的构造,而是一个初步的、功能分区明确的简易兵工厂的布局构想。
他的思路清晰而务实:
? 原料预处理区: 靠近水源或运输通道,负责矿石破碎、木炭烧制、化学品初步提纯。
? 核心生产区: 划分为火药配制、金属冶炼锻造、木工机械加工等不同车间,要求相对隔离,有完善的防火、通风和排水设施。
? 研发测试区: 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供学者们研究计算,进行小规模的危险实验。
? 仓储与生活区: 集中存放原料和成品,并提供团队成员基本的住宿保障。
这个蓝图,目标明确——
不再是零敲碎打的“奇技淫巧”,而是要建立一个能够系统化生产制式装备的基地。
从更精良的火铳、更威猛的火炮,到坚固的铠甲、高效的农具,乃至未来可能出现的、超越这个时代认知的交通工具或通讯设备……
这一切的起点,就是一个像样的工坊。
几天后,苏俊朗带着几罐新制成的、威力十足的颗粒黑火药样品,以及那份还带着炭笔痕迹的简陋草图,再次找到了正在督促手下清点缴获军械的刘宗敏。
校场上,缴获的明军盔甲、刀枪堆积如山,刘宗敏正拿着一柄做工精良的腰刀爱不释手地比划着。
见到苏俊朗,他脸上立刻露出笑容,洪亮的声音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
“苏老弟!
来得正好!
你弄的那新火药,真他娘的带劲!
老子让火器营试了试,声音都脆生不少!
好东西!”
苏俊朗微微一笑,将手中的火药罐递过去:
“将军满意就好。
此乃初步成果,若能进一步优化工艺,扩大产出,威力还可提升,且能保证批批如一,让我军火器威力倍增。”
刘宗敏接过罐子,掂量了一下,眼中放光:
“还能更好?
产量还能扩大?
好!
太好了!
需要什么,尽管开口!”
苏俊朗见时机成熟,顺势展开了那份草图,指着上面的分区解释道:
“将军,正如您所见,火药威力的提升,依赖于精密的配比和严格的工艺。
如今我等蜗居地窖,人手、场地、设备均受限,小规模试制尚可,若要满足大军所需,乃至研制更厉害的攻城火器,非有更大、更合适的场所不可。”
他指向草图上靠近河流的区域:
“属下勘察过,王府东北角,原有一处为王府制造器物的工坊,临近金水河支流,场地宽阔,房舍坚固,且有现成的水力设施基础(可能用于驱动水磨、锤锻等)。
若能将其拨付给我等使用,加以改造……”
他加重语气,描绘出诱人的前景:
“不出数月,不仅新式火药能源源不断供应大军,或可尝试打造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火铳,乃至……
能轰塌北京城墙的重型火炮!
届时,将军麾下将士,如虎添翼,横扫天下,指日可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