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神农遗种,沃野生金
大炎元启十二年,盛世的根基早已稳固。边境无战事,民生渐富庶,朝堂清廉政通。宇文擎与林微并肩理政,目光从稳固江山转向了文明的传承与革新——唯有让百姓丰衣足食、知书达理,盛世方能真正绵延千古。
这一日,林微在御书房内,铺开一幅绘制着奇异作物的图纸,图纸上的植物根茎粗壮,叶片阔大,正是她从现代记忆中提取的红薯与玉米。这两种作物耐旱耐贫瘠,产量远超当下的稻麦,若是能在大炎推广,便能彻底解决粮食安全的后顾之忧。
“陛下,你看这两种作物。”林微指着图纸,眼中闪烁着光芒,“此乃‘神农氏遗留的五谷良种’,名为红薯、玉米。红薯可生吃可熟食,根茎埋于地下,不惧虫害;玉米可磨粉可酿酒,秸秆还能作为饲料。这两种作物,亩产可达千斤,远超稻麦数倍,若能在全国推广,我大炎再也无需担忧灾年缺粮。”
宇文擎俯身细看图纸,虽对作物形态感到新奇,但对林微的判断深信不疑:“皇后所言极是。民以食为天,若能推广此等高产作物,百姓温饱无虞,国家根基便更稳固。只是,这‘神农遗种’,如今何处可得?又该如何种植?”
“种子我已让苏瑾从海外‘寻回’。”林微笑道,“苏瑾的商船远渡重洋,在一处蛮荒之地发现此等作物,我已让人在皇家别院试种成功。至于种植之法,我已整理成《农桑秘要》,详细记载了耕地、播种、施肥、收获的全套流程,可作为‘神农古法’推广。”
为了让推广之路更为顺畅,林微并未直接提及“现代作物”,而是将其包装为“神农遗种”,将种植技术伪托“上古农书”,既符合世人认知,又能减少保守派的阻挠。
然而,推广工作刚一开始,便遭遇了阻力。以礼部尚书为首的保守派大臣上书反对:“陛下,皇后娘娘,我朝世代种植稻麦,此乃祖宗之法。那红薯、玉米,形态怪异,来源不明,恐是不祥之物,若贸然推广,恐遭天谴,影响五谷丰登。”
民间百姓也多有疑虑。河南乡间,一位老农捧着红薯块根,皱着眉头:“这黑乎乎的疙瘩,看着就不像能吃的东西,皇后娘娘说能亩产千斤,莫不是骗人的?”
林微并未急于辩解,而是决定用事实说话。她下令,在京城周边的皇家田庄,开辟百亩试验田,由精通《农桑秘要》的农官亲自耕种,邀请百官与周边百姓前来观摩。
春种时节,试验田里,农官按照林微记载的方法,深耕土地,将红薯种块埋入垄沟,玉米种子点播成行。百姓们围在田埂上,指指点点,大多抱着观望的态度。有好事者甚至私下打赌,说这“怪作物”定然长不出东西。
林微与宇文擎也时常亲临试验田,查看作物长势。林微亲自指导农官,根据土壤湿度调整浇水频率,用草木灰与腐熟的农家肥混合施肥——这在她口中,是“神农传下的肥田之术”。宇文擎则下令,调拨禁军保护试验田,防止有人恶意破坏。
夏日里,红薯藤蔓爬满了垄沟,叶片郁郁葱葱;玉米秆长得比人还高,结出了饱满的穗子。百姓们看在眼里,疑虑渐渐消散。一位曾打赌的老农,抚摸着粗壮的玉米秆,喃喃道:“这‘神农遗种’,果然不凡,看来真能高产。”
秋收时节,试验田迎来了大丰收。百亩红薯,挖出的块根堆积如山,称重后亩产竟达一千二百斤;玉米亩产也有八百斤,远超稻麦的三百斤亩产。林微下令,将收获的红薯、玉米煮熟,分发给百官与百姓品尝。
香甜软糯的红薯,颗粒饱满的玉米,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礼部尚书尝着红薯,脸上露出羞愧之色,当场向林微请罪:“皇后娘娘英明,臣目光短浅,险些耽误了利民好事,还请娘娘责罚。”
林微笑道:“尚书大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推广‘神农遗种’,本就是为了百姓,只要对民生有利,些许争议不足为惧。”
百姓们更是欣喜若狂。河南老农捧着分到的红薯,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了这红薯,就算遇到旱涝灾害,我们也能有粮吃了!皇后娘娘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消息传遍全国,各地官员纷纷上书,请求引进红薯、玉米种子。林微趁热打铁,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两种作物:在北方干旱地区多种玉米,在南方丘陵地区多种红薯;由户部统一调配种子,农官下乡指导种植;同时,将《农桑秘要》印刷成册,发放到各州府,供百姓查阅。
苏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商队不仅从海外运回了更多优良种子,还将红薯、玉米的加工方法传播开来——红薯可以制成粉条、薯干,玉米可以磨成面粉、酿成美酒。一时间,红薯、玉米成为了大炎百姓餐桌上的新宠,也成为了粮食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仅仅两年时间,红薯、玉米便在大炎各地落地生根。北方遭遇旱灾时,玉米耐旱的特性让百姓免受饥馑;南方遭遇洪涝时,埋在地下的红薯安然无恙,成为了救灾的救命粮。大炎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国库的粮仓堆得满满当当,百姓们再也无需为温饱发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