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朝堂论辩,寒门曙光
春和景明,紫宸殿外的海棠开得正盛,簇簇粉白缀在枝头,映着金砖铺地的殿宇,平添几分暖意。但殿内的气氛,却与这春日景致截然不同,压抑得几乎让人喘不过气。
林微身着一品官袍,腰间玉带束腰,立于殿中,手中捧着一卷奏折,神色平静却坚定。自北境大捷、清除三皇子党羽后,她在朝堂的威望日隆,但此次要推行的新政,却注定要掀起一场更大的风暴——科举改革。
“陛下,”林微的声音清晰回荡在殿内,“我朝科举,自开国以来,多为世家子弟垄断。寒门学子纵有满腹经纶,也难有出头之日。长此以往,朝堂之上皆是世家亲信,不仅堵塞人才之路,更易滋生结党营私之弊。臣恳请陛下,推行科举革新,打破世家垄断,为天下寒门,开辟一条青云之路。”
她展开奏折,逐条陈述改革措施:“其一,扩大科举录取范围,取消门第限制,无论出身贵贱,凡年满十六、身家清白者,皆可报名应试;其二,增设策论科目,侧重考察学子治国理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死记硬背经书;其三,推行糊名、誊录之法,考官阅卷时不知考生姓名、籍贯,确保考试公平;其四,在各州府设立官学,为寒门学子提供免费教学,资助笔墨纸砚之资。”
“荒谬!”林微话音刚落,礼部尚书崔鸿便出列反驳。崔家乃是百年世家,世代为官,科举改革首当其冲触及其利益。他须发皆白,却中气十足:“林大人此言差矣!我朝科举制度,传承百年,自有其道理。世家子弟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知书达理,方能胜任朝堂之职。寒门学子粗鄙无文,不懂礼仪,若让其入朝为官,岂不是玷污了朝堂清誉?”
“崔尚书此言,未免太过偏颇。”林微从容应对,“古往今来,许多栋梁之才,皆出自寒门。孔子弟子颜回,居陋巷而不改其乐,终成一代圣贤;前朝名相魏征,出身寒微,却能犯颜直谏,辅佐君主开创盛世。可见,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才华与品行。”
“林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另一位世家代表,御史大夫卢嵩出列道,“世家大族,世代传承,不仅是学识,更有治国理政的经验。寒门学子纵然有才华,却缺乏历练,骤然身居高位,恐难胜任。而且,取消门第限制,必会导致考生人数激增,考场混乱,难以管理。”
“卢大人所言,臣早有考虑。”林微道,“关于考生管理,臣已制定详细章程,各州府设立考点,严格审核考生身份,考场内外派遣官兵守卫,确保秩序井然。至于寒门学子缺乏历练,臣建议,新科进士录取后,先入六部观政三年,学习治国之道,再根据其表现任命官职。如此一来,既能选拔人才,又能保证官员的能力。”
朝堂之上,支持与反对的声音针锋相对。世家官员们纷纷出言反驳,列举科举改革的种种“弊端”,而一些出身寒门的官员,以及支持新政的老臣,则纷纷站出来支持林微。
“陛下,林大人的科举改革,实乃利国利民之举!”户部尚书周廉,虽为世家出身,却素来公正,“如今朝堂之上,世家子弟盘踞,相互勾结,贪腐之风渐起。推行科举改革,打破垄断,引入新鲜血液,方能净化朝堂风气,为国家选拔真正的人才。”
“陛下,臣附议!”御史中丞张柬之道,“寒门学子深知百姓疾苦,若能入朝为官,必能体恤民情,推行善政。此举不仅能巩固陛下的统治,更能让天下百姓感恩戴德,拥护我大炎江山。”
景帝坐在御座上,眉头紧锁,神色凝重。他深知科举改革的必要性,但世家大族势力庞大,遍布朝堂,贸然推行改革,恐引发动荡。“林爱卿,科举改革事关重大,牵扯甚广,容朕再考虑几日。”
林微心中清楚,景帝的犹豫,源于对世家势力的忌惮。她躬身道:“陛下,臣明白此事事关重大。但人才是国家之本,若长期堵塞人才之路,国家必将走向衰败。臣愿以性命担保,科举改革必定能顺利推行,为我大炎选拔栋梁之才,开创盛世华章。”
宇文擎也出列道:“陛下,林爱卿所言极是。臣愿与林爱卿一同,全力推行科举改革,安抚世家,稳定局势。若有任何动荡,臣愿一力承担。”
景帝看着林微和宇文擎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朝堂上争论不休的百官,心中终于下定了决心。“好!朕准奏!林爱卿,朕命你全权负责科举改革事宜,制定详细章程,确保改革顺利推行。宇文擎,朕命你负责维护考场秩序,安抚世家情绪,若有闹事者,严惩不贷!”
“臣遵旨!”林微和宇文擎同时躬身谢恩。
世家官员们见状,脸色铁青,却再也不敢多言。他们知道,景帝此次是铁了心要推行科举改革,再反对也无济于事。但他们心中,却早已埋下了怨恨的种子,暗中盘算着如何破坏这场改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