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金銮惊议,海策初鸣
紫宸殿的晨光总带着三分肃穆,金砖铺就的地面映着檐角垂下的鎏金铜铃,风过铃响,碎了满殿的寂静。林微身着新制的青色官袍,衣料上绣着暗纹云卷,腰间系着墨玉带,站在文官列尾,身姿挺拔如松。这是她入仕三月来,第三次参与朝会,却是第一次主动请缨奏事。
御座之上,景帝鬓边微霜,眼神却依旧锐利,扫过阶下百官,沉声道:“众卿可有本启奏?”
话音刚落,一道苍老的身影出列,正是户部尚书周廉,他躬身道:“陛下,今岁江南漕运颇丰,粮米已尽数运抵京师,户部核算完毕,特来复命。”景帝颔首,正欲嘉奖,却见林微上前一步,朗声道:“陛下,臣有本要奏。”
满殿哗然。
文官列中,不少人面露不屑。自林微以“黄河水利三策”获封正五品水部郎中后,朝堂上便非议不断。虽她那三策确实缓解了黄河水患,救下数十万百姓,但“女子干政”的芥蒂,始终如影随形。此刻见她又要奏事,有人已是低声议论。
“一个女流之辈,刚管完水利,又想掺和什么?”
“怕不是想借着之前的功劳,再博些虚名吧。”
林微恍若未闻,目光直视景帝,声音清晰有力:“陛下,江南漕运虽丰,却非长久之计。漕运耗银巨万,沿途官吏盘剥,百姓苦不堪言,且河道时有淤塞,风险难测。臣以为,当开海通商,另辟财路。”
“开海通商?”兵部尚书赵烈猛地出列,须发戟张,“林大人此言差矣!我朝立国百年,皆以农为本,海疆凶险,倭寇海盗横行,再者,沿海素有‘玄渊海神’之传说,擅动海禁,必触神怒,招致海难!”
赵烈的话,瞬间点燃了百官的情绪。不少人纷纷附和,尤其是那些与漕运利益相关的官员,更是言辞激烈。
“赵尚书所言极是!海神之威,不可不敬!前隋曾强开海禁,结果船队尽数覆没,这便是前车之鉴!”
“漕运乃是国之命脉,岂能轻言废弃?林大人怕是不知其中利害!”
林微从容应对,目光扫过那些义愤填膺的官员,缓缓道:“诸位大人所言,臣不敢苟同。倭寇海盗,可遣水师围剿;至于海神之说,不过是民间传说,岂能作为治国之据?前隋船队覆没,非因海神,实是造船技术落后,航线不明。臣以为,开海通商,一则可互通有无,获取海外奇珍,充盈国库;二则可带动沿海渔业、造船业发展,缓解流民之困;三则可联络海外诸国,彰显我朝天威。”
她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卷图纸,展开道:“这是臣绘制的沿海航线图,标注了暗礁、洋流,可保航行安全。此外,臣还改良了造船之法,采用龙骨结构,船只更稳固,可抵御风浪。”
图纸上的线条清晰明了,标注详实,百官看了,皆是一惊。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精细的航线图,更不知造船还能有这般门道。
景帝也来了兴致,示意内侍将图纸呈上来,仔细翻看,连连点头:“此图甚详,林爱卿果然有心。只是,开海通商事关重大,且海禁已行百年,骤然放开,恐生变数。”
“陛下明鉴。”林微道,“臣愿请命前往沿海,安抚百姓,整顿海防,试点通商。若有成效,再逐步推广;若有不妥,即刻停止便是。”
就在这时,三皇子宇文铭出列,他身着锦袍,面容俊朗,眼神却带着一丝阴鸷:“父皇,林大人虽有奇才,但毕竟是女子,沿海之地复杂,倭寇海盗出没,恐有危险。再者,开海通商触及多方利益,怕是难以推行。依儿臣之见,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宇文铭这番话,看似关心,实则暗指林微能力不足,且新政会引发动荡。不少官员见状,也纷纷附和,劝景帝三思。
林微心中冷笑,宇文铭果然是处处针对她。她正要反驳,却见一道高大的身影出列,正是战神王爷宇文擎。他身着玄色朝服,腰间佩着虎头玉带,气势凛然:“陛下,臣以为林大人所言可行。林大人智慧过人,行事稳妥,且有水利之功在前,足见其能力。沿海海防,臣可派兵协助,确保万无一失。”
宇文擎的支持,让满殿百官都安静了下来。他是景帝最信任的弟弟,战功赫赫,威望极高。有他撑腰,林微的提议,便多了几分胜算。
景帝沉吟片刻,终是下定决心:“好!便依林爱卿所请,命你前往登州,试点开海通商。所需人力、物力,可随时奏报,朕准你便宜行事。宇文擎,朕命你调兵一万,协助林爱卿整顿海防,保护商队。”
“臣遵旨!”林微与宇文擎同时躬身领命。
退朝之后,宇文擎追上林微,递过一枚玉佩:“这是我的随身玉佩,你带在身上,沿途各州府官员,见此玉佩,必会全力协助你。沿海凶险,万事小心。”
林微接过玉佩,入手温润,玉佩上刻着一只展翅的雄鹰,正是宇文擎的标志。她抬头看向他,眼中带着一丝暖意:“多谢王爷。你放心,我自有分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