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地下河通道的缝隙,在水面上洒下细碎的光斑。林墨正和老周、况国华围着一张简易地图商议对策,坑道内的队员们大多在休整,村民们则忙着晾晒刚带来的谷子,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的清香,却丝毫无法驱散众人心中的忧虑——日军的包围圈仍未解除,挖地道的动静越来越明显,若不主动出击,迟早会被对方困死在山洞里。
“日军现在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正面封锁和挖地道上,营地后方肯定空虚。”老周用树枝指着地图上日军营地的位置,语气坚定,“我们不能再被动防守了,不如采用‘翻边战术’,绕到日军后方发动突袭,打乱他们的部署。这样一来,既能缓解洞内的压力,说不定还能迫使松井撤回挖地道的兵力,为我们争取更多时间。”
“翻边战术?”林墨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她从未听过这个战术名词。
况国华立刻解释道:“这是敌后游击战中常用的战术,简单说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避开敌人的正面锋芒,绕到其后方薄弱处发起攻击,让敌人首尾不能相顾。老周这个提议很有道理,日军现在看似包围了我们,实则后方防守空虚,只要我们能成功突袭他们的营地,烧毁他们的弹药和粮食,松井肯定会回兵救援。”
林墨仔细琢磨着两人的话,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滑动:“可我们人手有限,既要防守山洞,又要发动突袭,很难兼顾。万一突袭失败,或者山洞在我们离开后被日军攻破,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可以兵分两路。”况国华接过话茬,在地图上画出两条路线,“一路由老周带领大部分队员和村民留在洞内,加固防线,继续监视日军挖地道的动向,一旦日军发起进攻,务必坚守到我们回来;另一路由我和林墨带领十名精锐队员,从地下河通道突围,绕到日军营地后方发动突袭。地下河通道隐蔽,日军肯定想不到我们会从那里出去,突袭成功的概率很大。”
老周立刻点头赞同:“我同意这个方案!我在洞内坚守多年,对防线和坑道都熟悉,一定能守住山洞。你们放心去突袭,只要能打乱日军的部署,就算付出一些代价也值得。”
三人很快达成共识,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详细计划。林墨挑选了十名身手好、战斗经验丰富的队员,他们大多参加过多次反围剿战斗,不仅枪法精准,还擅长近身搏斗。队员们得知要发动突袭,都兴奋不已,纷纷表示愿意跟随林墨和况国华出征。
出发前,林墨和老周在主通道内告别。老周紧紧握住林墨的手,眼神郑重:“林墨,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遇到危险就立刻撤退,别硬拼。山洞交给我,我保证在你们回来之前,绝不会让日军前进一步。”
林墨用力点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老周,辛苦你了。洞内的粮食和水要省着点用,伤员和村民们就拜托你多照顾了。我们一定会尽快回来,和你们一起打败日军。”
况国华则走到负责操作缴获轻机枪的队员身边,仔细检查了机枪的弹药:“这挺机枪是我们的重要武器,突袭时一定要注意掩护,别让日军靠近。记住,我们的目标是烧毁他们的弹药库和粮食,扰乱他们的部署,不是和他们硬拼,见好就收。”
队员们纷纷点头,将况国华的话牢记在心。
当天傍晚,林墨和况国华带着十名队员,背着轻便的武器和干粮,悄悄走进地下河通道。通道内漆黑一片,只有队员们手中的手电筒发出微弱的光芒,照亮前方的道路。河水冰凉刺骨,没过队员们的脚踝,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速度。众人排成一列,小心翼翼地沿着河道边缘前行,耳朵警惕地听着周围的动静,生怕遇到日军的巡逻队。
走了约莫两个时辰,前方突然出现一丝光亮——是地下河的出口!队员们心中一喜,加快脚步朝着出口走去。出口位于一座小山的半山腰,被茂密的灌木丛掩盖,非常隐蔽。况国华率先走出出口,借着月光观察四周,确认没有日军岗哨后,才示意队员们依次出来。
众人在山脚下稍作休整,吃了点干粮补充体力,然后按照事先制定的路线,朝着日军营地的方向潜行。日军营地位于山谷中央,四周只有少量岗哨,大部分士兵都在忙着挖地道,或者在营地内休整,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
“大家听着,我们分成三组。”况国华压低声音,对着队员们部署任务,“第一组由我带领,负责突袭日军的弹药库,用手榴弹将其炸毁;第二组由林墨带领,负责烧毁他们的粮食仓库;第三组负责掩护,用轻机枪压制日军的火力,防止他们增援。行动开始后,以枪声为号,各组同时行动,完成任务后立刻撤退,在山脚下的集合点汇合。”
“明白!”队员们齐声应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凌晨时分,突袭行动正式开始。第三组的队员率先找到一处隐蔽的制高点,将轻机枪架好,对准日军营地的方向。随着况国华一声令下,轻机枪的枪声瞬间响起,“哒哒哒”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子弹朝着日军营地内的帐篷飞去,顿时引起一片混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