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树沉默地站在原地,许久,他解锁手机,没有去回复那条诡异得无法解释的消息,而是打开了备忘录,在空白的页面上,缓缓敲下了四个字作为标题。
守温手册。
他开始记录,像一个最严谨的战地记者,记录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他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一切,都转化成冰冷而精确的文字。
立交桥下的母子,深夜医院门口的护士,收摊后留下烤串的花臂大哥……每一个“守温点”都是一个坐标,每一个无名的善举都是一条情报。
他试图从这片自发形成的星丛中,总结出某种规律,一份能够留给后来者的、最原始的生存指南。
这天夜里,窗外下起了冰冷的冬雨,雨点敲打着玻璃,发出密集的、令人心烦的噪音。
林小树写到凌晨,眼皮重得像挂了铅块。
他强撑着记录下最后一个守温点的情况,无边的困意终于如潮水般将他彻底淹没。
他趴在键盘上,沉沉睡去。
在“禁睡”早已成为铁律的世界,这本是足以致命的行为。
但他的呼吸平稳,没有被卷入任何噩梦,仿佛有什么无形的东西,正守护着他这片小小的、温暖的孤岛。
不知过了多久,他被一阵刺骨的寒意冻醒。
他猛地抬起头,脖颈僵硬得像是生了锈的合页。
房间里一片漆黑,电脑屏幕已经暗了下去,只有主机上电源的指示灯在固执地闪烁。
文档没有保存。
这个念头让他心脏一沉。
他揉着酸痛的太阳穴,移动鼠标,唤醒了屏幕。
屏幕亮起,显示的却不是他熟悉的桌面,而是刚刚完成重启的欢迎界面。
完了,几个小时的心血全白费了。
他叹了口长气,认命般地重新打开文档软件。
然而,当空白的页面加载出来时,他却愣住了。
那份他以为已经丢失的《守温手册》,正完完整整地呈现在眼前,甚至比他记忆中的更加详实。
段落被重新梳理过,语句更加通顺,仿佛被一个经验老到的编辑深夜审阅过。
他的目光扫过文本,心跳陡然加速。
在几处段落之间,夹杂着一些他从未写过的批注,笔迹……或者说,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输入风格,字体微微倾斜,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冷硬感。
其中最醒目的一句,是用猩红色加粗的字体标注的:“别写怎么传,要写为什么不能断。”
林小树的指尖悬在鼠标上,全身的血液仿佛都流向了大脑。
他颤抖着点开文件的属性,翻查操作记录。
最后编辑时间:昨夜,凌晨四点十七分。
那个时刻,正是千里之外,三位老人悄无声息地走进邻居家厨房,为昏迷的李秀兰接力煮面的同一时间。
他没有删除那些陌生的批注,只是沉默地将光标移到标题栏,删掉了“守温手册”四个字,重新敲下了五个字。
给记得的人。
与此同时,南方的“半碗联盟”也发现了更加匪夷所思的变化。
最初,他们还需要每天派人轮流看管各个守温点的锅灶,确保食物的温度和安全。
但从某一天起,这项工作变得多余了。
某个凌晨,负责值守的成员亲眼目睹,那口放在街心公园石桌上的不锈钢锅,锅盖在无人触碰的情况下,自行掀开了一道缝隙。
一缕温润的白色蒸汽缓缓溢出,在冷空气中盘旋、消散,随后,锅盖又悄无声--声地自行合拢。
整个过程安静而有序,仿佛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精准地控制着火候,照料着这锅为人间留存的烟火。
更奇怪的事情发生在锅底。
守温点的锅灶大多烧的是柴火,锅底每天都会积下一层细密的灰烬。
但现在,这些灰烬每到清晨,都会自动拼凑出不同的字迹,像是某种无声的天启。
第一天,是五个字:“饿过的人不怕冷。”
第二天,变成了六个字:“你不是最后一个。”
第三天,字迹潦草了一些,却更加坚定:“火会走错路,不会走丢。”
社区的居委会干部被这诡异的现象吓坏了,甚至花钱请来一位小有名气的道士。
道士焚香作法,罗盘指针纹丝不动,桃木剑挥了半天,连一丝阴风都未曾激起。
最终,还是那位刚刚出院的退休教师李秀兰,拄着拐杖走到锅前,看着灰烬里的字迹,摇了摇头,对众人说:“它不需要驱邪,它本来就是善。”
遥远的西北戈壁,地质队领队周正用石头和黄泥垒起的小屋,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旅人驿站。
一名跑长途的货车司机,在地图上用红笔圈出了这个无法被导航定位的地点,命名为“一碗粥”。
他第一次路过时,抱着怀疑的态度喝了碗粥,顺手补了半袋米。
三天后,他又顶着延误交货的风险折返回来,车上还多了两个同行的司机。
“他们不信我说的,”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对周正说,“非要亲眼来看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