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冷灶院残垣断壁间,风穿隙而过,似有低语徘徊。
落叶轻旋,覆于那枚铜锈斑驳的印痕之上,仿佛时间在此刻凝滞。
一道身影悄然出现,灰袍裹身,步履无声,正是白日里悄然离去的味图使。
他立在月下,目光深邃如井,望着屋内一盏孤灯下静坐的身影——苏晏清正伏案翻阅《天下味图》,指尖抚过图卷上南粮北粟的标记,眉头微蹙,似在推演某种格局。
她尚未察觉来人已至,直到一阵咳嗽声撕破寂静,惊得烛火微晃。
“你来了。”她没有抬头,声音平静得如同等了许久。
味图使缓缓走近,从怀中取出一只铜匣,锈迹斑驳,却以七道细链缠绕,形如锁心。
他将匣子轻轻置于案上,指节因用力泛白。
“先帝临终前,命我守此三十年。”他咳出一口血,溅在铜匣边缘,“他说:‘若有人能开匮而不疯,必是心系万民者。此匣,交予她。’”
苏晏清终于抬眼,目光落在那匣上,心跳微微一顿。
她知道“匮”为何物——藏于宫禁深处的“天下味匮”,七钥共启,内封历代帝王关于民生饮食的真实奏报与未行之策。
祖父曾言,打开它的人,要么疯癫,要么成圣。
因为她将看见这江山背后,多少谎言堆砌而成的太平。
她伸手欲触,味图使却按住她的腕:“小心。这匣子里装的不是权谋,是遗恨。”
铜链应声而解,匣盖掀开,一卷泛黄手稿静静卧着,题曰:《味政十策》。
她逐字读去,呼吸渐沉——
减漕税,以宽南粮北运之压;
设平价粮市,防豪族囤积居奇;
建惠民灶,冬施热粥,春赈野菜糊;
录民味为政考,百姓餐食丰俭,即官吏功过……
每一条皆切中时弊,每一策皆可救民于水火。
然而末尾朱批赫然:“触贵戚,不可行。”
她闭了闭眼。
原来先帝并非昏庸,而是被困于局。
朝堂如牢,太后摄权,外戚盘踞,连一碗能让孩童吃饱的饭,都成了奢望。
“他不是暴君。”味图使低声说,眼中泪光隐现,“他是看着灾民画像吃不下饭的皇帝。可他动不得。如今……你能动吗?”
苏晏清指尖抚过“录民味为政考”一句,忽而笑了,笑意清冷如霜:“他们说我一个女子,靠做饭也能治国?好啊,那我就让他们看看——谁才是真正不懂吃饭的人。”
三日后,国子监偏阁。
陈录心捧着厚厚一册手稿而来,发丝微乱,眸光灼亮:“成了!我按你所说,将《天下味图》所显之地况,对应各地米价、灾情、口粮结构,再结合《味政十策》重撰奏本。这一版,叫《食政十策疏》。”
苏晏清接过,一页页翻看,心中渐定。
她们不仅列策,更建立了“味考制”——地方官政绩,不再只看赋税与刑案,而要考核辖区内米价波动、菜蔬供应、孤儿饱食率、疫病期间供膳效率等十二项指标。
“孩童能否每日食肉一次?”
“贫户之家,是否尚有余粮过年?”
“灾年之中,有无提前布灶施粥?”
这些曾被视作琐事的问题,将成为刺向贪官劣绅的利刃。
朝会当日,金殿鸦雀无声。
苏晏清身着青绯官袍,稳步出列,呈上奏本。
年轻皇帝翻开不过数页,脸色已然数变。
权相冷笑而出:“荒唐!治国岂能靠做饭?莫非以后判案也要先问犯人吃了几碗饭?”
满殿哄笑。
苏晏清不怒,只淡淡反问:“诸位大人,你们可知昨日京郊流民棚中,五岁幼童上顿饭吃了什么?”
无人应答。
她声音渐厉:“是观音土混麸皮,吞下后胀腹而亡。可你们的奏折里写着‘民安无患’!若不知百姓吃什么,又谈何治民?若不见饥肠辘辘之相,又凭什么坐在庙堂之上?”
语落,殿外忽有喧声再起——
“我们要素心粥!”
“求大人让惠民灶重开!”
百姓呼声如潮,自宫门一路蔓延至丹墀之下。
他们手中粗碗未空,心中希望却已点燃。
就在此时,太后沉声下令:“第七金匙官,即刻封匮!不得再启‘天下味匮’,以防妖言惑众!”
众目睽睽之下,第七金匙官缓步出列。
他跪地,双手托起金匙,高举过顶。
“臣父曾为膳官,因奏‘粟贵民饥’四字,贬谪岭南,死于途中。”他声音颤抖,“今日见《味图》,方知先帝亦痛。若我今日闭目不视,便是与父同罪,与奸同谋。”
六位金匙官默然低头,无人上前阻拦。
小守香怒极,欲焚香启“噬心阵”,刹那间幽香弥漫,竟令人头晕目眩。
一支银针破空而至,钉入香炉。
萧决踏步入殿,玄镜司黑袍猎猎,手中验单展开:“这是‘饥引粉’成分名录——长期吸入者,耳渐聋,舌渐哑,心渐盲。你说此香护君,实则灭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