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卷着雪粒,拍打在宫城朱红的墙垣上,发出沙沙轻响,仿佛无数细小的舌头在舔舐这巍峨皇权的伤口。
苏晏清立于膳政司偏殿窗前,手中一纸军报已被指尖摩挲得微皱。
“三日干粮已抵前线,士卒食后腹痛止,夜战夺回双垒……将士捧饼落泪,言此粮有‘家味’。”
她读完最后一句,唇角微动,却未笑。
不是不信捷报,而是太懂这“家味”二字背后的重量。
那不是简单的椒香与麦香,是久困绝境之人,忽然尝到一丝被记挂的滋味——像寒冬里有人悄悄往你怀里塞了个温热的铜炉,暖得人想哭。
可她知道,这暖,还悬在刀尖上。
转运使虽已下狱,但椒粉克扣案背后那根线,才刚刚露出一寸。
真正能在朝中层层掩护、令劣粮混入军道的人,绝不会因一个小小转运使落马就收手。
他们只会更狡猾,更隐蔽,甚至反过来借“清查之名”,安插新的眼线,让下一波伪粮走得更顺。
她闭了闭眼,脑海中浮现祖父当年站在御膳房铜锅前的身影:“晏清啊,食者,政也。百姓吃得安心,江山才稳;将士吃得踏实,边关才守得住。若连一口饭都要偏,那这天下,早就在烂根了。”
她睁开眼,眸光如淬火之刃。
转身步入内厨,唤来小灶童。
少年正蹲在灶台边试火候,脸上沾着灰,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
他本是膳政司最不起眼的掌火童子,自“文功榜”推行以来,因誊录清晰、心细如发,被苏晏清亲自提点参与军粮改制。
这几日,他几乎日夜守在灶前,只为复原老刀头口述的戍边古法。
“老刀头说,百年前北境大雪封山,粮道断绝,先辈御厨用炒麦粉、牛油、辣椒、蜜糖混压成饼,以铜印烙火纹于其上,遇水不化,三日不霉。”苏晏清低声说着,从袖中取出一枚铜模,“现在,我要你重制一批‘三日干粮’,每饼必压此印。”
小灶童接过铜模,只见上面刻着交错的灶火与麦穗,纹路细密,似火焰缠绕五谷,生生不息。
“大人之意,是以印为证?”
“正是。”她点头,“以往查粮靠人,人可欺,账可改,唯独这‘火印’,非特定铜模、特定火候不能成形。遇水三日不褪,若无此印,便是伪粮。今后凡军中验粮,无需上报层层衙门,不必惊动转运官吏——见无印者,当场焚毁,直报膳政司。”
少年瞳孔一震,终于明白此举之狠、之妙。
这不是查贪,是断贪之路。
不再依赖官吏清廉,而是让食物自己说话。
“让他们知道,从此以后,每一口军粮,都带着朝廷的眼睛。”
小灶童重重叩首:“属下即刻开工。”
数日后,第二批军粮整装待发。
苏晏清亲临校场监运,看着一辆辆牛车缓缓列队,麻袋沉实,每一袋口皆封以火漆,印着膳政司官印与火纹标记。
忽有脚步声急促而来。
谢元卿立于阶下,玄色文官袍未穿,只着粗布短褐,腰间束带简陋,竟似一个随行杂役。
“苏正卿。”他拱手,声音低而稳,“我曾讥讽‘以食治国’是妇人之仁,称其不过‘雇凶戍边’。如今亲眼见这‘三日干粮’暖了将士胃,也醒了百姓心,我才知错得离谱。”
苏晏清静静望着他。
“若你还信这句话能救边关,便走一趟北境。”她并未应允他的请命,只递出一册薄卷,“替我问将士三句话——这粮,暖不暖胃?这税,公不公平?这江山,值不值得守?”
谢元卿怔住。
良久,他低头接过,双手微颤。
当夜,无人知晓,一位翰林学士悄然混入运粮队伍,随车北去。
七日后,紫宸殿外风雪骤急。
萧决的身影自暗处走出,黑袍如墨,眉目冷峻如刀削。
他手中一封密函,尚未启封,却已透出寒意。
他抬眸,望向膳政司方向,那里灯火未熄。
而有些人,仍在等一场火——一场能烧尽谎言的火。
七日后,北境风雪未歇,边关却燃起一场燎原之火。
萧决的密报送到苏晏清案前时,她正伏于灯下,核对新一批军粮的铜模编号。
烛火映着她眉心微蹙的轮廓,指尖在纸面轻点,像在数着远方将士的心跳。
密函封口沾着冰霜,拆开后墨迹已被寒气浸得微微晕染,但那几行字,却如刀刻般扎进她眼里——
“谢元卿当众焚饼,士卒哗然。”
她缓缓放下信笺,目光落在附上的战地图卷上。
画中是一片焦土中央架起的铁锅,黑烟滚滚,锅中一块干瘪发霉的“代粮饼”正被烈火吞噬。
而周围无数双眼睛燃烧着愤怒与觉醒。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面残破军旗,斜插在冻土之上,上面五个血字赫然入目:“辣税换命,不悔”。
苏晏清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五个字,仿佛触到了千里之外的烽烟与热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