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间数年光阴匆匆而过。
在陈阳的“干预”下,贞观朝的历史轨迹悄然发生了改变。
太子李承乾,因为有长孙皇后这位贤母的悉心教导和护佑,并没有走上历史上那条叛逆之路。他虽然偶尔仍有少年人的顽劣,却始终在正轨上成长,努力学习治国之道,成为了一位让李世民还算满意的储君。
而晋阳公主小兕子,更是在众人的呵护下,活得像一朵温室中最娇艳的花朵。她时常出入陈阳府中,在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儿童乐园”里尽情玩耍。陈阳依旧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疼爱她,教她读书、画画,甚至还教她一些简单的算术和自然知识。小兕子的脸上,总是挂着天真烂漫的笑容,她的存在,给皇宫和陈阳府都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贞观十五年,一个悲伤的消息传来——太上皇李渊驾崩了。
陈阳这些年一直悉心照料,用各种超越时代的养生方法调理他的身体,让他比历史上多活了整整六年。但岁月无情,衰老的身体机能终究无法逆转。
在李渊生命的最后时刻,陈阳做了一件大胆的事。他秘密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遗孤,从蜀地接到自己府中,安排了李渊与他们的见面。
当李渊看到这些自己从未谋面的孙子孙女,得知他们在蜀地都平安长大,生活无忧时,浑浊的眼中流下了欣慰的泪水。他紧紧握着陈阳的手,嘴唇动了动,却已说不出话来,只是用眼神表达着自己最后的感激。
最终,李渊带着这份弥补了一生遗憾的满足,微笑着闭上了眼睛。
又过了两年,到了贞观十七年。
李世民为了表彰那些辅佐他开创盛世的功臣,下令修建凌烟阁,并将功臣的画像供奉其中。
这一次,凌烟阁的功臣不再是历史上的二十四位。
在那二十四幅熟悉的画像之外,多了第二十五幅。
画像上的人,身着国公朝服,面容沉稳,眼神深邃,正是蜀国公——陈阳。
没有人质疑为什么会多这一位。
毕竟,无论是安定蜀地、稳固后方,还是献上活字印刷、曲辕犁等改变时代的发明,亦或是“请”来无名仙师救活皇后和公主,陈阳的功绩,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功臣范畴。
他被列入凌烟阁,实至名归。
而此时的陈阳,正站在自己府中的花园里,看着远方的皇宫方向,手中把玩着一枚小小的玉佩。
玉佩上,刻着一个“安”字。
他知道,自己的“苟道”之路,终于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不仅守护了自己和家人,也在不经意间,守护了这个时代的许多温情与美好。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至少此刻,他可以暂时放下心来,享受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
这些年,因为长孙皇后健在,后宫和睦,李世民也没有再选秀女入宫,宫中平静无波。
至于那位本应在贞观十一年入宫的武媚,也早已被陈阳不动声色地送到了蜀地安置。陈阳心想,既然已经改变了历史,那就索性再多改变一些吧。
岁月无情,即便是开创了贞观盛世的李世民,也终究敌不过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贞观二十四年,李世民还是如历史上一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长孙皇后和太子李承乾的陪伴下,他安详地闭上了眼睛,结束了他传奇而伟大的一生。
李世民的驾崩,给长孙皇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几十年来,他们夫妻二人相互扶持,共渡难关,感情早已深厚到无法分割。巨大的悲痛和思念让她日渐憔悴,身体也迅速垮了下去。
不久之后,在一个寂静的清晨,长孙皇后也紧紧握着李世民的遗物,溘然长逝,追随他而去。
帝后相继离世,朝野上下一片哀悼。
按照李世民的遗诏,太子李承乾在百官的拥戴下,顺利登基,成为了大唐的新一代君主。
此时的李承乾,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需要母亲护佑的少年。在长孙皇后的悉心教导和陈阳等人的辅佐下,他沉稳、睿智,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君主的所有品质。
登基大典之上,李承乾身着龙袍,端坐在太极殿的龙椅上,接受百官朝拜。他的目光扫过阶下的群臣,最后落在了站在最前列的陈阳身上。
四目相对,陈阳微微躬身,眼中带着一丝欣慰和期许。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位被改变了命运的新君手中,缓缓拉开了序幕。
李承乾登基之后,首要之事便是稳定朝局,安抚人心。
他深知,陈阳是父皇留下的重臣,更是自己和母后的救命恩人,在朝野上下威望极高。而陈阳的儿子陈景行,更是在蜀地经营了二十四年,军政大权一把抓,将蜀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是帝国西南边境最坚实的屏障。
为了拉拢陈家,同时也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恩宠与信任,李承乾登基不久便下了一道圣旨。
圣旨中,他将陈阳由蜀国公晋封为陈国公,以示尊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