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的朱元璋原本听着朱槿分析屯田弊端时,还时不时点头 —— 他虽惊讶于制度藏着如此多隐患,却仍对屯田能解决军粮难题抱有期待。
可当 “这些问题层层叠加,最终成为动摇明朝统治根基的隐患之一” 这句话传入耳中时,他猛地直起身,原本松弛的肩膀瞬间绷紧。
在此之前,他一直将屯田制度视作 “养兵不费民粮、稳固边疆” 的良策,甚至多次在朝堂上称赞此策 “能保大明百年安稳”,从未想过这看似完美的制度背后,竟藏着足以动摇国本的危机。
一股急切涌上心头,他抬脚便想推门进入屋内,召集朱槿、杨思义等人即刻商议补救之法。
可刚走两步,脚步又突然停住 —— 他猛然想起,朱槿向来思虑周全,既然能将弊端剖析得如此透彻,必然早已想好应对之策,此刻贸然闯入,反倒可能打乱朱槿的思路。
朱元璋按捺住心中的焦躁,重新站回,目光紧紧盯着那扇木门,仿佛能透过门板看到屋内的情景。
空气中的风带着几分凉意,却吹不散他心中的急切,只能默默等待朱槿接下来的话语。
果不其然,片刻后,朱槿的声音再次响起,语气相较于之前的分析多了几分沉稳与笃定:“杨大人不必过于忧心,方才所言弊端虽需警惕,但并非无法解决。”
杨思义听完朱槿对弊端的分析后,脸上满是慌乱与自责,可当听到朱槿说 “并非无法解决” 时,他眼中瞬间燃起希望,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前倾了倾,目光紧紧锁住朱槿,眼神里满是渴求 —— 他此刻就像溺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稻草,迫切想知道如何才能弥补制度的缺陷。
朱槿看着杨思义急切的模样,又扫过一旁早已按捺不住的朱标、李善长,以及虽未言语却攥紧羽扇的刘基,忽然宛然一笑,语气轻松了几分:“杨大人不必如此焦急,您提出的开中法与屯田之策,能在天下初定之时解军粮与民生之困,已是非常人所能为。这等远见,放眼朝堂,也没几人能及。”
这话一出,杨思义紧绷的身体稍稍放松,脸上露出一丝羞愧又感激的神色。
可没等他缓过神,朱槿却突然闭口不言,端起桌上的茶杯慢悠悠地喝了起来,仿佛刚才的话题已告一段落。
这下,众人彻底按捺不住了。朱标率先开口,语气带着几分无奈与急切:“二弟,都到这时候了,你就别卖关子了!杨大人都快急死了,赶紧说说你的解决之法吧!”
李善长也连连点头,看向朱槿的目光满是催促;刘基虽未说话,却轻轻晃动了两下手中的羽扇,显然也在期待朱槿的对策。
就连屋子外面的朱元璋都忍不住想进去踹朱槿两脚。
朱槿见众人这般模样,放下茶杯,神色重新变得沉稳:“好,那我便说说我的想法。针对军屯耕战矛盾,可将屯军与守军进一步细分 —— 让擅长耕作的士兵专职屯田,不用参与战事;让精通武艺的士兵专注防御,由朝廷统一发放军饷。同时,两类士兵定期轮岗交流,既能保证粮食产量稳定,也不荒废军事训练,避免出现‘兵不习战’或‘粮不够吃’的情况。”
“至于屯地监督,光靠卫所自行管理远远不够,需在中央设立专门的‘屯田监察司’,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每府派一名监察御史,每半年核查一次屯地数量、粮食征收情况,登记造册后上报中央。一旦发现军官侵占屯地、克扣粮饷,不仅要严惩当事人,还要连坐其上级都司官员,形成震慑,让没人敢再动屯地的歪心思。”
朱槿顿了顿,看向杨思义,继续说道:“民屯方面,优惠政策到期后的衔接是关键。可根据屯地肥力与农户收成制定‘梯度赋税’—— 肥力高、收成好的土地按正常标准征税,肥力下降、收成差的土地适当减免税额,甚至可延长免税期;另外,朝廷拨付的耕牛、种子,不再由地方官府发放,改由户部直接派专员押送,现场登记造册,农户签字确认后才能领取,从根源上避免官员克扣挪用。”
“除此之外,还需建立‘制度动态调整机制’—— 每五年由户部、兵部联合组建调研团队,深入各地考察屯田情况,根据人口增长、边疆形势变化调整屯田规模与政策。比如荒地开垦殆尽后,便减少民屯移民;边患加剧时,便临时增加守军、减少屯军耕作时间。只有让制度跟着时代变,才能始终适配国家需求。”
最后,朱槿语气笃定地总结:“只要按这些办法提前布局、精准施策,屯田制度不仅不会成为隐患,还能继续发挥作用,成为支撑大明长久稳定的重要力量。”
随着朱槿将最后一条制度优化建议说完,房间内的沉寂被杨思义急促的声音打破:“公子大才!”
话音未落,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臣竟不顾官场礼仪与自身身份,猛地撩起官袍下摆,“咚” 的一声直挺挺跪在地上。
他双手按在冰凉的青砖上,额头微微泛红,语气里满是激动与感激:“若非公子为屯田制度查漏补缺、指明方向,下官险些让这本可利国利民的良策,沦为日后动摇国本的隐患!老臣代天下百姓,谢过公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