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宫御书房内,烛火彻夜未熄。李世民手持西线送来的军情奏报,眉头拧成了疙瘩 —— 西突厥叛军在阿史那贺鲁的带领下,凭借熟悉的草原地形,与大唐大军展开了游击战。李绩、薛仁贵虽数次击溃叛军主力,却始终无法将其彻底剿灭;而大唐大军长期屯驻西线,粮草消耗巨大,再加上草原冬季即将来临,继续进攻已无胜算,只能转入守势,双方陷入了僵持。
“陛下,西线粮草已不足三月,若是再僵持下去,恐会影响军心。” 长孙无忌站在一旁,语气凝重,“不如暂且撤兵,待明年春季再出兵征讨?”
李世民摇了摇头,将奏报放在案上:“撤兵只会让贺鲁卷土重来,之前的牺牲就白费了。可若是不撤兵,粮草与气候都是难题……” 他正陷入两难,内侍突然进来禀报:“陛下,倭国传来裴安将军的书信!”
“快呈上来!”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连忙接过书信。展开信纸,裴安的字迹跃然纸上,不仅详细汇报了倭国的近况,更提出了一条破解当前困局、同时削弱世家的妙计:
“陛下,西线僵持,短期内难以破局。可借‘西线抽不出兵力’为由,下旨从山东世家属地的军府抽调兵员五至十万人,组建‘后备军’,名义上是为征讨突厥做准备,恫吓突厥,让其不敢继续异动,实则可进一步分散世家的兵力。山东世家经隋末战乱与海外经商,力量已大不如前,此时抽调其军府兵员,他们必无力反抗。
同时,臣在倭国将继续煽动大唐世家商队与倭国本土势力的矛盾。世家商队贪婪跋扈,倭人对其早已不满,只需稍加挑拨,便能让倭国对世家商队动手。一旦发生大规模冲突,伤及大唐商人,陛下便可‘为子民复仇’为由,出兵征讨倭国,师出有名。倭国战力薄弱,只需安东都护府属军加上五万后备军即可拿下,剩余五万后备军依然可以为继续征讨突厥做准备。
此计既可不影响西线战事,又能削弱世家、为东征找借口,一举多得。臣愿在倭国主持此事,万死不辞!”
李世民反复读着书信,脸上的愁云渐渐散去,忍不住拍案叫好:“好一个裴安!此计甚妙!既解了西线的困局,又能一石二鸟,削弱世家、铺垫东征!”
当即,李世民召来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将裴安的计策告知。长孙无忌闻言,连忙说道:“陛下,裴将军的计策虽好,却也需谨慎。山东世家虽弱,却仍有根基,若是抽调兵员引发其反弹,恐会生乱。”
“无忌放心。” 李世民笑着说道,“山东世家经隋末战乱,早已元气大伤;这两年又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海外经商,骨干力量分散,根本无力反抗。朕料定,他们只能乖乖遵旨。”
房玄龄也点头附和:“陛下所言极是。而且,组建‘后备军’,也能让倭国误以为我大唐仍在为东征做准备,不敢轻易生事。裴将军在倭国也能更安全些。”
“那就这么定了!” 李世民当即下旨,一方面命内侍草拟圣旨,从山东世家属地的青州、兖州、齐州等军府,共抽调三十兵员,组建 “后备军”,由左武卫大将军程知节统领,在洛阳集结训练;另一方面,给裴安回信,准许他按计划行事,并特意叮嘱:“凡事以安全为重,切勿以身犯险。朕等你回来主持东征大局。”
圣旨传到山东,各大世家顿时陷入恐慌。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等世家的家主齐聚青州崔府,议事厅内气氛压抑。
“陛下这是明摆着要削弱我们!” 崔弘业将圣旨拍在案上,语气愤怒,“从我们的军府抽调兵员,美其名曰‘后备军’,实则是怕我们有异心!”
郑元寿叹了口气:“弘业,愤怒也没用。我们经隋末战乱,军府兵员本就不多;这两年又派了大量嫡系子弟出海经商,留在国内的多是老弱妇孺,根本无力反抗。若是抗旨,陛下定会借机治我们的罪,到时候连家族都保不住。”
“可就这么遵旨,我们的力量会越来越弱,迟早会被陛下彻底掌控!” 一名世家子弟不甘心地说道。
众人沉默良久,最终崔弘业咬了咬牙:“遵旨可以,但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陛下想借征讨倭国削弱我们,我们就破坏他的征讨计划!只要征讨倭国不成,陛下就没有理由继续抽调我们的兵员!”
“怎么破坏?” 郑元寿问道。
“我们可以散布‘大唐即将征讨倭国’的消息。” 崔弘业眼中闪过一丝阴狠,“让留在长安的倭人惶恐不安,让倭国使节去劝说陛下停止征讨。同时,在集结兵员的事情上多做手脚,拖延时间,让‘后备军’无法按时组建。只要陛下的计划受阻,我们就能争取喘息之机。”
众人纷纷点头,达成共识。很快,“大唐即将征讨倭国” 的消息就在长安与山东各地传开。留在长安的倭人听闻后,个个惶恐不安,纷纷聚集在倭国使馆外,请求使节向李世民求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