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税……到底收不收?”
紫禁城的暖阁里,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这几天一直被这个念头搅得心神不宁。
案头那份由户部尚书范文景呈上的奏疏,让他坐立难安。
奏疏里是一个天文数字——一万亿。
这不是凭空臆想,而是范文景带着户部大小官吏,埋首于堆积如山的档案中,依据白纸黑字的田契、税簿,从孝宗皇帝朝开始,一笔一笔为江南士绅们核算出来的“欠税”总额。
这不仅仅是本金,那位一丝不苟的范尚书,还非常“贴心”地参照旧例,为他们算上了百余年来的累计利息。
字据?当然有。
从弘治年间“暂行”的优免条例,到万历时“权宜”的加恩政策,再到天启朝“不得已”的蠲免……一桩桩,一件件,都成了江南巨室们合理合法拖欠税赋的护身符。
这些“字据”在当年是皇恩浩荡,时过境迁,在范文景的算盘下,却成了他们拖欠皇粮国税的铁证。
那么问题来了,范文景自己就是士绅出身,他为何要对同阶层下如此狠手,做起事来比寒门官员还要酷烈?
原因无他——他被人指着鼻子骂惨了。
自他接任户部尚书,弹劾他的奏章便能车载斗量。
这还不算,更有甚者,在朝会之外,在衙门口,都曾有人堵着他,用最恶毒的语言对他进行人身攻击。
骂他是“国朝第一酷吏”,说他“以盘剥百姓为能事”。
更有人翻出他当年在河南任巡抚时的旧账,攻击他“尸位素餐”、“庸碌无为”,将当时河南的民生凋敝全都扣在他的头上。
最让他血压飙升的,是那些涉及家人的诅咒。
有人在他衙门的照壁上用朱砂写下大字,咒他“助纣为虐,断子绝孙”,更不堪入耳的,是那句市井流氓式的诅咒——“生儿子没屁眼”!
这些污言秽语,深深扎进了这位自诩清流、极重脸面的士大夫心中。
他原本或许只是想恪尽职守,为国库增收,但这一番铺天盖地的辱骂,彻底激起了他的书生意气和一股狠劲。
“好啊!你们骂我是酷吏?那我便‘酷’给你们看!”
“说我尸位素餐?如今我便‘有为’一次!”
“咒我断子绝孙?我便先断了你们这些蠹虫的根!”
正是这股被彻底激怒的执拗,让他一头扎进了故纸堆,硬是凭着那些“字据”,算出了那一万亿的天文数字。
他这已不仅仅是在为皇帝办事,更像是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向所有辱骂他的人,进行一场偏执而激烈的报复。
所以说,老范到底还是年轻气盛了些。虽说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在这官场上沉浮数十载,可那股子书生意气与执拗劲儿,到底没能完全磨平。
碰上这等指着祖坟骂的污糟事,还是忍不住要较真、要报复,非要弄个惊天动地出来。
反观那位刚致仕回乡的毕自严毕老部堂,人家那才叫真正的火候。
八十多载的人生风雨,什么阵仗没见过?骂他的人,从御史言官到地方豪强,比骂范文景的只多不少,言辞或许更甚。可你几时见过毕老大人动过真怒?
于他而言,那些攻讦诋毁,不过是过耳的穿堂风,甚至是些污浊之气。他老人家连眉头都懒得皱一下,真真儿是“视之如屁”,轻轻一拂袖,便散了,该做什么还做什么,那份定力,那份超然,是岁月和阅历熬煮出的真境界。
“唉……”
一声沉重的叹息在乾清宫中回荡,朱由检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与现实。
“传旨……暂且搁置旧账,着江南各省,限期补缴自崇祯元年至今的积欠。”
他到底还是退了一步。那跨越百年的万亿欠账,牵扯太广,水太深,眼下的大明,经不起这般惊涛骇浪。他只能先着眼于当下,从自己登基后开始的欠款收起,这已是底线。
然而,旨意易下,执行人选却成了天大的难题。
这趟差事,早已超越了“得罪人”的范畴。
这无异于是将身家性命,乃至身后名节,全然押注在皇帝一人的决心与信誉之上。江南那片锦绣之地,关系网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去执行这道旨意的人,无异于孤身闯入龙潭虎穴。
那位钦差在推行过程中,会遭遇何等阻力?
当他被整个江南官场、士林孤立甚至围攻时,他会不会想,一旦事有不谐,陛下会不会为了平息众怒,将他当作替罪羔羊推出去,以“操切从事”、“激变地方”的罪名顶下所有罪责?
尽管朱由检登基以来,从未让任何臣子为自己背过黑锅。但这一次,面对可能引发的巨大动荡和朝局反弹,连他自己心里都没底。他甚至悲观地预感到,这件事,恐怕最终真的需要一个人来“顶缸”,才能让这场风波勉强收场。
“难啊……”
朱由检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这事还得自己上。
“罢了,既然注定要有人来做这个恶人……那就朕亲自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