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率改革这等复杂的国事,朱由检自知插不上手,也帮不上什么忙。加之眼下大明四海升平,并无迫在眉睫的灭国之危需要他夙夜操劳。
于是,在崇祯十六年一个闲得发慌的午后,我们的大明皇帝朱由检,那不安分的灵魂又开始躁动了。
“大伴,”他漫不经心地对侍立一旁的曹化淳吩咐道,“去给朕找几个……嗯,发霉的橘子来。”
曹化淳闻言,老脸瞬间皱成了一团,声音都带着颤儿:“皇爷……您这是……龙体要紧啊,那霉变的果子如何吃得?”
“谁说要吃了?”
朱由检不满地瞥了他一眼,眼中闪烁着一种曹化淳极为熟悉的、让他头皮发麻的光芒,“朕就是……突然有了个新点子!”
“皇爷……”曹化淳的声音几乎带上了哭腔,小心翼翼地提醒,“上回……上回您也是这么说的……”
朱由检老脸一红,强自辩解:“上次那是个意外!”
“可上次差点就把奉天殿给炸了啊皇爷!”曹化淳终于忍不住,道出了那件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的宫廷秘闻。
原来,数月前,朱由检不知哪根筋搭错,突发奇想要造什么“蒸汽机”。
他找来孙元化,命其打造了几根粗壮的铜管,又弄来一口厚实的大锅烧上水,下面用上好的煤炭猛烧,上面用铜管连着,另一头竟接上了一座小磨坊!我们这位穿越前数理化知识早已还给老师的爷,企图用这简陋的装置推动石磨,证明“蒸汽之力”。
结果可想而知。
在某个下午,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那口承载着皇帝陛下工业革命梦想的大锅,不堪压力,英勇炸裂。
滚烫的蒸汽、沸腾的热水和碎裂的铜片四处飞溅,不仅将临时搭建的工棚夷为平地,灼热的气浪甚至冲击到了不远处的奉天殿,震碎了几扇窗户,吓得侍卫们以为遭遇了天雷袭击。
此事被曹化淳动用手腕强行压下,成了宫内绝口不提的禁忌。
如今,眼见皇帝陛下又要“突发奇想”,而且这次的材料从铜管煤炭变成了更诡异的“发霉橘子”,曹化淳只觉得眼前一黑,仿佛已经看到乾清宫在霉菌的侵蚀下缓缓倒塌的景象……
“皇爷,三思啊!”曹化淳苦苦哀求。
朱由检却是不耐烦地挥挥手:“少废话,快去!朕这次的点子肯定没问题!”
朱由检这又是突发奇想,所为何事呢?原来,他脑海中浮现出曾看过的一部日本电视剧——情节虽已模糊,但其中一个主角竟亲手制备出了神奇的“青霉素”这一幕,却深深烙印在他心里。
“他能手搓出来,朕没理由搓不出来不是?” 抱着这般朴素的信念,兼之实在闲得发慌,我们的大明皇帝便毅然开启了新一轮的“科技创新”。
于是,在曹化淳忧心忡忡的目光注视下,朱由检凭借那点可怜又模糊的记忆,开始了他的操作。他先是指挥曹化淳命人煮了一大缸混合了某种(他自以为)能帮助凝固的奇怪液体。
接着,他如同进行某种神圣仪式般,拿起特制的小铲,小心翼翼地将橘子皮上那层青绿色的霉菌,一点点刮下来,再郑重其事地放入他特地命孙元化制造的、一套看起来颇为精巧(但可能完全不符合微生物培养原理)的琉璃器皿中。
整个过程中,朱由检全神贯注,嘴里还念念有词,仿佛在回忆着电视剧里的每一个步骤。
曹化淳在一旁看得心惊胆战,既担心这来路不明的“霉毒”伤了龙体,更担心皇帝陛下这番折腾,最后又会演变成怎样一场难以收场的闹剧。紫禁城的宁静午后,再次弥漫起一种混合着期待与不安的诡异气氛。
七日后,朱由检兴致勃勃地前去查验他的“伟大发明”。当他揭开那些特制器皿的盖子时,映入眼帘的景象却让他瞬间愣住了。
“不对啊……”他凑近了仔细端详,眉头紧紧皱起,声音里充满了困惑与失望,“这……这怎么长得五颜六色的?”
只见器皿之中,确实长满了茂盛的菌落,但绝非他预想中那种纯净的、能产生青霉素的青绿色。眼前仿佛开起了一场霉菌的“盛会”:有的区域是灰白色的绒毛,有的地方泛着可疑的黄色,还有几处呈现出诡异的粉红色或黑色斑点,就是不见他心心念念的那种特定霉菌。
曹化淳在一旁伸着脖子看了一眼,立刻被那五彩斑斓的景象吓得缩了回来,小声嘀咕:“皇爷……老奴瞧着,这……这怕不是什么祥瑞之兆啊……”
朱由检捏着下巴,百思不得其解:“电视剧里不是这么演的啊……难道朕的步骤哪里出错了?还是说……大明的橘子上长的霉菌,跟倭国的不一样?”
几日后.......
“事情嘛……就是这么个事情。”朱由检搓了搓手,指着那几盆“五彩斑斓”的霉菌,语气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心虚与期待,“那个……老吴啊,你是太医,精通药理,你来瞧瞧……这个……你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