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宇立于起源殿之巅,指尖鸿蒙气流转,将目光透过三十三重天,落在地球华夏大地的核心区域。此时正是洪荒封神劫终了百年,三界秩序初定,修仙界宗门恪守“只助不扰”之约,幽冥轮回对华夏亡魂的照料渐成体系,而这片承载着洪荒人族文脉火种的土地,正悄然酝酿着一场足以改写文明轨迹的变革——大部落联盟褪去松散的外衣,以城池为基、以礼制为骨,孕育出早期邦国的雏形。
一、盟会定邦:从“共主”到“邦君”的权力跃迁
黄河中游的陶唐谷地,晨雾还未散尽,便被一阵急促的骨笛声划破。来自周边八个大部落的首领,身着麻布缝制的兽纹衣,手持象征部落权柄的玉琮,沿着夯土铺设的道路走向谷地中央的议事坛。坛上早已立着一人,正是近十年威望最盛的有熊部落首领轩辕。他腰间悬挂着龙曦赠予的青铜短刃,刃身刻着简化的山川纹路,那是三年前龙曦随部落迁徙时,为表彰他带领族人驯服洪水所赠,如今已成他身份的象征。
“诸位首领,”轩辕的声音沉稳如谷中巨石,目光扫过坛下众人,“去年冬寒,北方蚩尤部落南下夺粮,若不是我们八族合力,怕是早已让他们破了防线。可如今,分散的部落就像散沙,遇灾难难互助,遇外敌难同心,这样下去,华夏文脉如何延续?”
话音刚落,来自东夷部落的皋陶便上前一步,手中骨板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刻画符号——那是玄空弟子去年传授的“记事符”,如今已在各大部落流传。“轩辕首领所言极是!我东夷部落去年治陶时,需从有虞部落借高岭土,却因没有定规,往返交涉三月才成。若能有一个统一的号令,何至于此?”
这场盟会从晨光微熹持续到暮色沉沉,争论与共识在篝火的明灭中交替。有人担忧部落自主权被削弱,有人顾虑赋税分配不均,直到轩辕取出玄空托龙曦转赠的《地球华夏邦国初论》残卷——那是玄空走访地球时,依据洪荒龙汉时期部落联盟向古国过渡的史料所着,上面用朱砂标注着“以城为守、以职为分、以法为绳”的核心要义。当众人看到残卷中“邦国兴,则文脉兴”的字句时,所有疑虑终化为共识。
三日后,陶唐谷地的祭天台上,轩辕手捧玄空赠予的“定邦玉圭”,在日月星辰的见证下,接受八族首领的跪拜。玉圭上刻着的“华夏共主”四字,并非以往部落联盟“轮值共主”的临时权柄,而是赋予了他统辖各部落土地、人口的固定权力。至此,“华夏邦国”的名号正式确立,轩辕也从“部落共主”蜕变为首位“邦君”,而曾经各自为政的大部落,则成为邦国下辖的“方国”,首领需向邦君纳贡、出兵,却仍保留部分内部治理权——这种“统而不治”的过渡形态,恰是早期国家从部落联盟中脱胎的鲜明印记。
邦国确立的次月,轩辕便下令在陶唐谷地中心修建城池。族人用夯土筑墙,墙高两丈,周长三里,墙外挖掘宽一丈的壕沟,引入黄河支流作为护城河。城池中央是邦君的宫殿,虽仍是半地穴式建筑,却比普通部落的房屋大出三倍,殿内设有议事厅与祭神台;宫殿两侧是各部落首领的居所,外围则是平民的聚落与手工业作坊。当第一块夯土砖嵌入城墙时,龙曦正隐于云端,看着下方忙碌的族人,指尖悄然凝聚一缕灵气,融入城墙地基——这缕灵气虽不足以抵挡天灾,却能让夯土更紧实,让这座华夏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在岁月中多几分稳固。她想起龙宇曾说的“邦国之基在城,城之基在人”,嘴角不禁露出笑意。
二、官职建制:从“血亲共治”到“职能分设”的秩序构建
城池落成那日,轩辕在宫殿议事厅召开了首次邦国会议,议题只有一个:设官职、分权责。此前部落联盟时期,权力多集中在部落首领及其血亲手中,遇事全凭首领商议,无固定分工,往往遇事手忙脚乱。如今邦国疆域扩大,人口增至数万,若仍沿用旧制,恐难支撑日常治理。
“我提议设‘司空’一职,专管农耕与水利。”有虞部落首领伯益率先开口,他曾带领族人疏通河道,让部落农田增产三成,“去年我们八族合力治河,却因没人统一调度,浪费了不少人力。有了司空,春耕时能统筹引水,汛期能提前筑堤,族人才能安心耕种。”
轩辕点头称是,目光转向皋陶:“皋陶兄精通记事符,又善断是非,我想设‘司徒’一职,掌人口登记与教化,如何?”
皋陶闻言,双手作揖:“愿担此任!如今各部落人口流动频繁,若不登记在册,赋税、征兵都无依据。我还可将玄空先生传的‘礼法’编成歌谣,教族人知晓善恶,减少争斗。”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日,最终确定了五大核心官职,构成了华夏早期邦国的行政骨架。除了司空、司徒,还设“司马”掌军事,由曾带领联军击败蚩尤部落的高阳部落首领祝融担任,负责训练士兵、守卫边境;设“司寇”掌刑罚,由公正严明的少昊部落首领玄冥(此为部落首领名,非起源殿玄冥)担任,处理部落间的纠纷与内部犯罪;设“宗伯”掌祭祀,由轩辕的弟弟青阳担任,负责祭天、祭祖与庆典仪式——这五大官职,分别对应“民生、教化、军事、司法、礼制”,虽仍以部落首领为任职主体,却已打破“血亲垄断权力”的旧俗,转向“依能任职”的新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