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侯杨纪”这四个字,从苏文渊口中缓缓吐出时,郑修远的瞳孔猛地一缩!
整个草堂的空气似乎都因为这个名字,而变得凝重了几分。
与地方性的漕运总督不同,东海侯杨纪,那是真正站在大奉王朝权力金字塔顶端的巨擘!他不仅是手握大奉水师命脉的军方大佬,更是当朝太子的老师,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其一言一行,足以引动京城风云!
让郑修远以郑家麒麟儿的身份去见这样一位人物,这其中的分量与风险,不言而喻。
苏文渊看着郑修远那瞬间变得无比凝重的脸色,并没有用命令式的口吻邀请。他知道对于郑修远这样的天之骄子,真正的尊重不是施令,而是……商议。
他温和地笑了笑,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将郑修远引至河滩边一块相对干净的青石上坐下,自己则坐在了他的对面。
“郑兄,”苏文渊的语气,变得平和而恳切,“此事牵扯甚大,我知道会让你有所为难。所以并非吩咐,而是……想与郑兄商议一番,听听你的高见。”
郑修远听到这番话,心中微微一暖。他知道这是苏文渊在顾及他的感受。他深吸一口气,平复下心中的波澜,沉声说道:“苏兄但说无妨,你我既是同行道友,自当坦诚相待。”
“好。”苏文渊点了点头,他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计划,而是先抛出了一个问题。
“以郑兄之见,这临江城漕运之乱,其根源究竟在何处?”
这是一个很开放的问题,考验的不仅仅是眼力,更是格局。
郑修远闻言,陷入了思索。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仔细地将这几日所见所闻,在心中重新梳理了一遍。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充满了世家子弟特有的,敏锐的政治嗅觉。
“其表在于官商勾结,在于新任漕运总督周牧,与那漕帮帮主陈通天,狼狈为奸,垄断水路,鱼肉百姓。”
“但其里,”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漕运乃国之命脉。漕运总督一职,更是肥缺中的肥缺,向来是朝中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这周牧能初来乍到,便敢如此有恃无恐,行事这般酷烈,背后若说没有京中大佬的支持,我是绝不相信的。”
“而他最大的依仗,恐怕便是当朝……二皇子。”
苏文渊的眼中露出了赞许的神色。与聪明人说话就是省力。
“郑兄所言,与我所想不谋而合。”苏文渊接着他的话,继续分析道,“当今圣上雄才大略,然太子与二皇子已成年,其明争暗斗,已是朝野尽知之事。太子仁厚,有东海侯这等元老重臣辅佐,根基稳固。而二皇子,素以果决着称,近年来更是极力拉拢各方势力,扩充自己的钱袋子。这漕运命脉,自然是他志在必得的一块肥肉。”
“所以,”苏文渊看着郑修远,缓缓说道,“这临江之乱,看似只是地方性的官商勾结,实则却是京城夺嫡之争的……一个缩影。我们若是仅仅着眼于扳倒一个周牧,或是打掉一个漕帮,不过是治标不治本,春风吹又生,用不了多久便会有下一个周牧,下一个陈通天,卷土重来。”
郑修远闻言,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他的眉头也皱得更紧了。
“苏兄的意思是……我们要将此事捅到京城去?”他有些迟疑地说道,“可如此一来,便等于是将我们自己也卷入了那场不见刀光剑影,却比任何战场都更加凶险的……夺嫡之争中。这……是否有些得不偿失?”
这便是郑修远,作为世家子弟遵守的做事规则。
郑家向来在夺嫡之争中,保持中立。这是他们八百年,屹立不倒的生存智慧。
贸然下场,风险太大。
“郑兄的顾虑,很有道理。”苏文渊并没有反驳他,顺着他的思路继续说道,“所以我们不能主动卷入。”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如同狐狸般狡黠的智慧光芒。
“我们要做的是借力。”
“借谁的力?”
“自然是借最希望看到周牧和二皇子倒霉的人的……力。”苏文渊笑了,“而放眼整个大奉,还有谁比太子一系的领军人物,东海侯杨纪,更适合做我们这股东风呢?”
他看着郑修远,循循善诱地将自己的整个计划和盘托出。
“郑兄请想,东海侯如今最头疼的是什么?是二皇子日益膨胀的势力,和不断充实的钱袋子。而周牧便是二皇子伸向漕运命脉的……一柄利刃。”
“我们若是能为东海侯提供一个足以将这柄利刃,连根拔起的理由,和一个让他绝对无法拒绝的筹码。你觉得他会不会动心?”
“理由便是周牧在临江城倒行逆施,搞得天怒人怨的证据。这个我相信以郑兄你的名望,登高一呼,那些敢怒不敢言的商贾,必然会群起响应,为你提供人证物证。”
“至于那个让他无法拒绝的筹码……”苏文渊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自信而又狡黠的笑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