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年的惊蛰,来得猝不及防。前一日山间还带着雨水的湿冷,清晨时分,一声惊雷骤然从云层中滚过,震得崖壁嗡嗡作响。紧接着,细密的雨丝再次飘落,却不再有往日的寒意,反而带着一股温润的暖意。雷声过后,山间仿佛被按下了“唤醒键”——沉睡了一冬的虫豸纷纷破土而出,藏在枯枝中的雀鸟扑棱着翅膀飞出巢穴,就连石缝里的野草,也借着这股生机,抽出了嫩黄的芽尖。天地间的气息彻底摆脱了冬日的沉寂,变得活跃而充盈,尤其是五行中的木气,随着春雷的震荡,愈发旺盛,如同蓄势待发的嫩芽,迫切地想要向上生长。
我坐在古洞内,听着洞外的雷鸣雨声,指尖轻轻摩挲着《五行养生法》日记的纸页。今日的日记,开篇便用加粗的墨迹写道:“惊蛰雷动,木气勃发,天地之气升发有序,乃修呼吸筑基之黄金时。顺腹式呼吸者,呼吸之根基,五行调和之始也。基不固,则高阶难成;息不匀,则五行难和。纵有玄妙法门,若无此根基,亦是空中楼阁,难以持久。”这段文字如同一记警钟,让我深刻意识到,之前所学的吐纳溯源、道医呼吸哲思,皆为“理”,而顺腹式呼吸,才是将“理”付诸实践的“术”,是所有高级呼吸法的起点,更是调和五行之气的基础。
日记中对顺腹式呼吸法的重视,远超我的想象。作者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详细记载了这种呼吸法的起源、修炼方法、核心要点、与五行五脏的关联,以及长期修炼的功效,字里行间满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感悟。
一、顺腹式呼吸的起源:从本能到修行的回归
日记中记载,顺腹式呼吸并非古人刻意创造的修炼法门,而是源于人体最本真的呼吸本能。“人之初生,未离母腹,以脐为呼吸之门,气息从脐带出入,腹部随呼吸自然起伏,无有刻意,无有阻滞,此乃先天之顺腹式呼吸也。及呱呱坠地,口鼻开启,后天呼吸取代先天胎息,然婴儿之时,气息仍以腹式为主,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凹陷,细匀深长,无思无虑,故婴儿多康健少疾。”
随着年龄增长,外界的压力、繁杂的思虑、不良的生活习惯,渐渐改变了人体的自然呼吸方式。“成人多以胸式呼吸为主,吸气时胸部扩张,腹部收缩,气息浅而急促,仅及肺部上半部分,难以深入丹田。如此呼吸,一则无法充分吸纳天地清灵之气,二则难以排出体内深层浊气,三则无法滋养先天元气,久而久之,气血不畅,五行失调,诸疾自生。”
而顺腹式呼吸的修炼,本质上是“回归本能,返璞归真”的过程。古人通过观察婴儿的呼吸,发现了这种最符合人体生理结构、最能调和气血的呼吸方式,将其系统化、理论化,融入五行养生之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修炼法门。“顺腹式呼吸者,顺人体之自然,合天地之节律,以腹为根,以气为用,调和五行,滋养五脏,是故成为所有呼吸修炼之根基。”
二、顺腹式呼吸的修炼方法:姿势、呼吸、节奏的精准把控
日记中对顺腹式呼吸法的修炼方法记载得极为详细,从姿势的选择到呼吸的细节,再到节奏的把控,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要求,力求让修炼者能精准掌握,避免因方法不当而影响效果。
(一)姿势选择:舒适自然,以通为要
顺腹式呼吸的姿势并无严格限制,可坐、可卧、可站,核心原则是“身体放松,经脉通畅,气息能自然下沉至丹田”。日记中分别对三种姿势的具体要求进行了说明:
坐姿修炼:这是最常用、最推荐的姿势,适合大多数人日常修炼。选择一张高度适中的木凳或蒲团,盘膝而坐(若无法盘膝,也可双腿自然下垂,脚掌着地)。腰背需自然挺直,不可弯腰驼背,也不可过度僵硬,如同“松柏立山,不歪不斜”;双肩放松,自然下沉,避免耸肩紧绷,让颈部与肩部形成一条顺畅的直线;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掌心向下或向上均可,掌心向下可助气息下沉,掌心向上可助吸纳清气;头部正直,下颌微收,双目微闭,舌抵上腭(舌尖轻触上牙龈与上颚交界处),让口腔与咽喉形成一条通畅的通道,便于气息流转。
卧姿修炼:适合初学者或身体虚弱者,尤其是在睡前修炼,可助眠安神。平躺于床上,双腿自然伸直,双脚微微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放在腹部,掌心对准肚脐,指尖轻轻贴附在皮肤上,便于感知腹部的起伏;头部垫一个高度适中的枕头,确保颈椎自然放松,不压迫气道;双目微闭,全身肌肉放松,从头顶到脚尖,逐部位进行放松,避免身体僵硬。
站姿修炼:适合有一定基础者,可在户外进行,借天地之气辅助修炼。双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向正前方,或微微外展(不超过15度);双膝微屈,不绷不直,保持弹性,如同“弹簧蓄力,不松不紧”;腰背挺直,双肩放松下沉,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掌心向下;头部正直,下颌微收,双目平视前方或微闭,舌抵上腭,全身放松,感受身体与地面的连接,如同“大树扎根,稳固而舒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