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年的雨水节气,比往年来得更缠绵些。连日的细雨如丝,将整座深山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汽之中。山间的草木在雨水的滋养下,褪去了冬日的枯黄,抽出了鲜嫩的新芽,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与草木的清润,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沁人心脾的湿润。我坐在古洞内干燥的石台上,将那本《五行养生法》日记摊开在膝头,借着洞外透进来的微光,细细研读今日的内容。
今日日记的开篇,便跳出了具体的吐纳方法,转而探讨道家与中医对“气”与“呼吸”的核心认知。字里行间没有晦涩的玄谈,却满是古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仿佛一位跨越千年的智者,正缓缓为我揭开呼吸与人体、与自然、与五行之间的神秘面纱。
一、道家呼吸哲思:气为万物本,守一抱朴合天人
日记中首先引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家认为,宇宙诞生之初,混沌未开,唯有“道”存在。《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便是“气”;“二”则是“阴”与“阳”;“三”是阴阳交合而生的“和气”,正是这三种气的相互作用,才化生了天地万物。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则点明了宇宙万物的生存之道——皆以阴阳二气为根本,通过二气的交合与平衡,维持自身的生机与和谐。
这一思想并非空谈玄理,而是与五行之道紧密相连。日记中解释,道家将阴阳二气与五行属性对应:“阴者,主静、主寒、主藏,对应五行之水、木——水为至阴,木为阴中之阳,皆有收敛、生发之性;阳者,主动、主热、主散,对应五行之火、金——火为至阳,金为阳中之阴,皆有温热、收敛之性;而阴阳平衡之所,便是五行之土,主运化、主调和,承上启下,维系阴阳五行的循环。”
由此,道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核心观点——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外在的“大宇宙”同构同源。外在大宇宙有阴阳五行之气的循环流转,人体小宇宙也有对应的阴阳五行体系:肺属金,主气司呼吸,对应秋之金气;肝属木,主疏泄,对应春之木气;肾属水,主藏精,对应冬之水气;心属火,主血脉,对应夏之火气;脾属土,主运化,对应长夏之土气。人体的呼吸,便是小宇宙与大宇宙进行“气交换”的唯一通道,通过呼吸,人体吸纳天地间的阴阳五行之气,排出体内的浊气与病气,从而维持自身小宇宙的阴阳平衡。
而道家呼吸哲学的核心,便是“守一”与“抱朴”。
“守一”,并非指守住某一个固定的点,而是“守住体内五行之气的平衡”。日记中记载:“守一者,专注一息之间,摒弃杂念,使心神与气息融为一体。吸气时,感天地五行之气入体,滋养对应脏腑;呼气时,察体内五行失衡之气排出,调和对应气机。如此,使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在体内无过无不及,各司其职,和谐共生。”这让我明白,“守一”的本质,是通过专注的呼吸,实现对体内五行之气的精准感知与调节,避免某一行之气过盛或过衰——如肝气过旺则易怒,肺气不足则易咳,皆因五行失衡所致。
“抱朴”,则是“保持本真,顺应自然”。道家认为,人之初生,尚在母腹之中时,以脐为呼吸之门,气息绵长自然,体内五行之气处于完美的平衡状态,这便是“先天之气”的本真状态。及呱呱坠地,口鼻开启,后天呼吸取代先天胎息,随着年龄增长,外界的诱惑增多,杂念渐生,气息也从绵长变得急促短浅,体内的五行之气也随之紊乱——如思虑过多则伤脾(土气弱),怒气过盛则伤肝(木气旺),熬夜过劳则伤肾(水气亏)。而“抱朴”的修炼,便是通过呼吸的调节,摒弃杂念,回归婴儿时期的自然呼吸状态,让气息不再受意识的刻意控制,而是自然流转,使体内五行之气在“无为”中达到自然调和。
日记中曾记载一位古代修行者的感悟:“婴儿之息,细匀深长,无思无虑,气自丹田生,息从脐中灭,五行之气在体内如四季循环,无有阻滞。成人若能返璞归真,修得婴儿之息,便可得五行之全,养先天之气,延年益寿,不在话下。”这让我想起立春时节修炼吐纳时,当杂念渐消、气息自然流转之际,那种身心舒畅、与自然相融的感觉,或许便是“抱朴”的初体验——不刻意强求,不执着于呼吸的深浅与长短,只是让气息顺着自然的节奏运行,反而能达到更好的调和效果。
二、中医呼吸智慧:气为生命力,调息养气调脏腑
如果说道家的呼吸哲学更侧重于“宏观的天人相应”,那么中医的呼吸认知,则更聚焦于“微观的人体气机”。日记中对中医“气”的论述,详细而具体,将“气”与人体的生理功能、五脏六腑紧密结合,揭示了呼吸对人体健康的直接作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