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疆的行政与教育体系中,长青武院的存在,是衡量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州县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只要是一座具备相当规模、拥有稳定财税来源的正规城市,并且当地主政者愿意投入巨大资源,便有资格设立长青武院高中部。
吴升此前所在的平远市,虽非顶尖大邑,但通过向入学家庭收取高额费用,并结合地方财政补贴,也成功维持了一所长青武院高中部的运转,然而,这仅仅是武道教育的起点。
真正的分水岭,在于长青武院大学部。
其设立标准远非高中部可比。
按照北疆通例,通常以“州县” 为基本单位进行配置。
一个州县,无论其下辖多少城市、设立多少所长青武院高中部,有且仅有一所大学部。
以吴升目前所在的漠寒县为例,漠寒县下辖十四座规模不等的城市,因此共设有十四所长青武院高中部,这十四所高中部,每年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共同竞争的唯一目标,便是位于漠寒县核心城市漠寒市内的那一所长青武院大学部的入学资格。
大学部的招生规模极为有限。
每年,漠寒县长青武院大学部仅招收约一千名新生。
这一千个名额中,约有五十个属于“直邀”名额。
这些名额通常预留给天资极为卓绝、背景特殊或已在其他领域展现出非凡潜力的青年才俊,他们无需经过统一考核。
吴升自然是直邀名额,因此他并未参与那浩大而残酷的考核过程。
而剩下的九百五十个名额,则全部需要通过极其严苛的统一考核来决出归属。这便意味着,来自漠寒县十四所高中部的数万名应届毕业生,需要在这九百五十个名额中争夺一席之地。
粗略计算,其录取比例低至令人咋舌的程度。
假设每所高中部有数百名符合基本报考条件的毕业生,总报考人数轻易可达上万。
即便以最保守的估计,实际竞争比例也长期维持在十五比一以上。换句话说,平均每十五名来自长青武院高中部的优秀毕业生中,仅有一人能够成功踏入大学部的门槛。
这意味着,在所有长青武院高中部的学生里,只有成绩与实力综合排名前百分之六左右的顶尖存在,才有较大机会获得入学资格。
而剩下的超过百分之九十四的学生,即便他们已经是从无数普通学子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也终将与长青武院大学部无缘。
他们的出路,往往是进入其他层次的武道学院、投身行伍,他们的一生都在为自己曾经是长青武院高中部的一员而感觉到骄傲,且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现实更如此。
正因如此,在漠寒县乃至整个北疆的年轻武者心中,长青武院大学部代表着一种高不可攀的殿堂级存在。
它不仅仅是一所学院,更是天赋、努力与机遇的终极证明,是通往更广阔天地和更高权力阶层的核心阶梯。
能够进入大学部,本身便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意味着其人已跻身本地同辈武者中最顶尖的那个小圈子。
从职能上讲,长青武院大学部的设立,其核心目的远超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
它更侧重于为所在州县培养能够维护区域稳定、处理复杂事务的精英力量,是仕途体系中各级官员的重要培养基地。
也正是在大学部阶段,学生们才会开始系统性地接触并尝试考核镇玄司这类核心强力部门,真正步入北疆的权力与责任核心。
车辆缓缓驶入漠寒市的武道学院大学城区域。
道路两旁逐渐变得开阔,一座座风格各异、气派不凡的学院建筑群开始映入眼帘。
这片区域汇聚了漠寒县境内八所主要的武道大学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术与修炼共同体。
顾青泉趴在车窗边,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象,眼中充满了新奇与期待。
当车辆穿过一个巨大的牌坊,正式进入大学城核心区域时,一座尤其雄伟的建筑群逐渐清晰起来。
它不像其他学院那样风格迥异,而是以一种沉稳、厚重、充满力量感的整体规划占据了一片广阔的土地。
高耸的院墙,古朴而庄严的大门,以及门后隐约可见的连绵建筑和葱郁林木,都无声地宣告着它的地位。
长青武院大学部,这片大学城当之无愧的核心与标杆,其他七所学院众星捧月般环绕其周。
学院正门处,已是人声鼎沸。
今日是新生报到日,各大学院门口都挤满了前来报到的年轻面孔和陪同的家人,随处可见穿着不同学院制服、气息不俗的年轻武者,空气中弥漫着兴奋、紧张和憧憬的气息,一片热闹景象。
顾青泉的目光牢牢锁定在长青武院那气势磅礴的大门上,心中波涛汹涌。
她很清楚,自己能够坐在这里,固然离不开爷爷顾延宗提供的资源和庇护,那些珍贵的丹药和优越的修炼条件是她快速进步的基石。
但她同样坚信,自己绝非凡俗庸人,也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和汗水,最终才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拿到了这所顶尖学府的入场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