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灿那句“我去当!”掷地有声的话语,仿佛一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在双水村上空激起片刻的涟漪后,留下的,是洛家小院里更长久的、几乎令人窒息的死寂,以及那沉入骨髓的哀恸。
陈氏的哭声,从最初那声撕心裂肺的尖叫,渐渐变成了喉咙深处被死死捂住、却又抑制不住溢出的、断断续续的呜咽,像是冬日里被寒风吹裂的冰面,发出细碎而痛苦的呻吟。
她枯瘦的手紧紧攥着洛灿的胳膊,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仿佛只要她一松手,她这年仅十四岁的儿子,便会被那无情的世道和远方的兵燹瞬间吞噬。
洛大山则像是一尊被骤然抽走了所有支撑的泥塑,彻底垮了下来。他佝偻着几乎弯成一张弓的背脊,瘫坐在冰冷的门槛上,浑浊无神的眼睛死死盯着院角那堆肮脏的、尚未完全融化的残雪,仿佛那雪里埋着他全部的生计和希望。仅仅一夜之间,他鬓边竟像是落了一层寒霜,花白了大片。
接下来的几日,双水村如同被一块巨大的、浸透了悲哀的湿布笼罩。除了洛家,另外两三家同样有适龄男丁、又实在掏不出那要命五两银子的农户,在经过几番痛苦的挣扎和家庭内部嘶哑的争吵后,也最终不得不咽下这杯苦酒,做出了同样心如刀割的选择。压抑的、带着绝望的啜泣声,时常会从某扇破旧的木窗后飘出,混在凛冽的寒风里,为这冬末的村庄更添几分深入骨髓的凄惶。
洛灿忽然成了家里最“忙碌”的人。他不再踏足赵石头那方飘雪的小院,不再练习那或许能在战场上保命的飞镖,而是变得异常沉默,只是埋着头,近乎疯狂地帮着家里做一切他能做的活计。
劈柴,他将斧头挥得呼呼生风,直到将那原本就不算粗壮的木墩劈砍成一堆过于细碎的柴火。担水,他将那对硕大的木桶一次次灌满,踩着湿滑的小径挑回家,直到水缸满得几乎要溢出来。他甚至爬上了那茅草稀疏的屋顶,用能找到的所有茅草和泥巴,仔细地填补每一个可能漏风的缝隙……
他干得如此卖力,如此专注,仿佛要将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本该他为这个家付出的辛劳,都压缩在这短短几天之内,透支殆尽。每一次挥斧的闷响,每一次扁担吱呀的呻吟,都像是在与这个他生活了十四年、贫瘠却温暖的家,进行着一场无声而漫长的告别。
年幼的小语,似乎也从这凝重的气氛和父母红肿的眼眶里,懵懵懂懂地明白了什么。她不再像往常那样,像只快活的小雀儿缠着哥哥讲故事、玩游戏,只是变成了一个沉默的小小的影子,寸步不离地跟在洛灿身后。
当洛灿在院子里挥汗如雨地劈柴时,她就抱着双膝,安静地坐在旁边的柴堆角落,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追随着哥哥每一个动作。当洛灿踩着梯子修补屋顶时,她就站在寒风呼啸的院子里,固执地仰着小脸望着,任凭冷风把她的小脸和鼻尖冻得通红发紫,也浑然不觉。
偶尔,她会用细若蚊蚋的声音,怯生生地问一句,“哥,你……你啥时候能回来?”洛灿总是会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用力在脸上挤出他最灿烂、最轻松的笑容,伸出手,粗糙的手掌用力揉揉妹妹枯黄的头发,用尽可能欢快的语气说,“很快!等哥到了外面,挣了大钱,就回来接咱们小语去平安县城里,住那青砖瓦盖的大房子,天天吃白面馍馍,还有甜滋滋的麦芽糖!”
洛小语便会用力地、重重地点头,眼睛里瞬间被这美好的许诺点亮希冀的光芒,但那光芒往往如同风中残烛,闪烁几下,便迅速黯淡下去,她的小手会下意识地伸出来,紧紧抓住洛灿那沾着木屑或泥巴的衣角,仿佛生怕他下一刻就会消失。
陈氏强忍着那几乎要将她心肺都撕裂的悲痛,开始抖着手为儿子准备行囊。家里仅有的几块浆洗得发白、却还算厚实的粗布,被她连夜就着昏暗摇曳的油灯,一针一线地缝制成一件稍能抵御风寒的夹袄。每一针都穿过布帛,仿佛也扎在她的心上。
她翻箱倒柜,搜遍了所有角落,才勉强凑出十几个边缘磨损的铜钱,用一块洗得几乎透明、却保存得异常平整的旧手帕,里三层外三层地仔细包好。她又将家里最后那点杂合面,掺上碾碎的干菜叶子,烙成了几张最厚实、最抗饿、据说也能放得久一点的饼子。
每一样东西,哪怕是一根用来捆扎的麻绳,都浸透了一个母亲在绝境中无能为力的心酸,和那浩瀚如海、却无法言说的深切担忧。
洛大山则变得更加沉默,沉默得像是一座即将喷发却又死死压抑的火山。他不再发出那撕心裂肺的咳嗽,但脸色蜡黄得吓人,眼神空洞,常常对着空无一物的墙壁发呆。只是在洛灿最后一次,扛着锄头去检查、抚慰家里那几亩如同命根子般的薄田的田埂时,他默默地、一言不发地也扛起了锄头,跟在了儿子身后。
父子俩一前一后,沉默地走在依旧料峭的寒风里,脚下是半融的雪水和泥泞。田埂上残留的枯草在风中瑟瑟发抖。谁也没有开口说一句话,只有沉重的呼吸和脚步声,交织在这片他们赖以生存、却又无法庇护他们的土地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