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成语,对于华夏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什么?”
好多的观众,还沉浸在“压缩包的中文”中,
闻言也只是呆呆地重复着天幕上的标题,
能代表什么呢?
“成语也是压缩包?”
【高赞回答是华夏成语,让华夏人在说话或者写作时,可以随时插//入/超链接。】
【这个形容着实精辟。】
【对外国人来说,就相当于华夏人向你发送了一个zip。】
【成语,独属于华夏人的超链接;俗语,独属于华夏人的压缩包。】
【华夏人只要看到一个成语,脑子里就会自动出现一个典故。】
【好家伙,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长段故事。】
“……”
在了解这个“超链接”的具体意思后,
观众们:……鞭辟入里。
“精辟,这描述属实精辟!”
“这成语,还就是一个故事或者事故的总结。”
“说的不错,上次有人没听过‘马虎’的来问我,
我光给人解释这个词为什么代表粗心,就要要说一个小故事,
那人还得听了这个词的由来,才能了解。”
【就像马马虎虎,“马虎”这个词是有来源的,】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
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
宋代,那“马虎”由来的画家本家愧疚地低下头,
“哇达西知道错了,再也不敢这么粗心大意了。”
【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
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
【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
【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
【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
次儿子来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亖了,
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
【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
结果被老虎活活//咬/亖了。】
【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
“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
长子依图射亖马,次子依图//喂了//虎。
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
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天幕之下,那些原先不知道这个成语的,还有小孩子,
这下可算是对“马马虎虎”有了深刻的了解了。
“怪不得要叫这个名字呢~”
这时,一个好奇的声音弱弱地开口,
“呃……只有我一个人好奇吗?”
好奇这个似马又似虎的,究竟长什么模样、
“不看都知道,那位画家的画技一定很精湛。”
“怎么说?”
“不然,他的孩子们怎么能光凭半个身//子,就能认出来呢。”
“……这倒也是。”
【瞬间觉得古人用成语。就相当于我们用现在的梗。】
【简直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成语也是个巨大的压缩包,得写篇短故事才能正确理解的词。】
【成语压缩包,典故超链接。】
【最狠的是,不管学习多烂。
到了一定年纪,自动翻译文言文和成语,就跟解开了什么封印一样。】
【成语,原来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梗~】
【成语:超链接。
“我们华夏有句老话”:zip压缩包。】
【顺其自然就行了,何必强//插//直//穿。
咬文嚼字不是我的风格,水到渠成才是我追求的。】
【众所周知,无需多言~】
【比如华夏人: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用“田忌赛马”的方法。
翻译就要把“田忌赛马”这个故事讲一遍。】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翻译:从前有户人家……】
【为了那八百字,我还把压缩包拆开了。】
【华夏:你们不要得陇望蜀。
国外:我们没有进攻陇地和蜀地的意思。】
【还不如用得寸进尺方便,或者蹬鼻子上脸,不知道他们能理解了不。】
【歪国仁:我也没想着要寸和尺呀?】
【歪国仁:我的脸上就鼻子,也不会来蹬你的?】
“这也太较真了吧。”
这么较真不好,不过你要是真对咱们的地方有想法的话……
“那我们就要较真了!”
【A:对手太强了啊,要怎么做才好呢?
B:田忌赛马。
翻译:嘶~】
【潘嘎之交。
四个字,用英语写出来得写一篇阅读理解。】
【梗:短期事件的压缩包。
成语:长期流传事件的压缩包。】
【成语应该是古代的梗,比如现在的“提灯定损”。】
【一句“得陇望蜀”,某国声明好几次,对我们的蜀地没有想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