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的执行力毋庸置疑,其行动之迅捷,如同早已搭在弦上的箭,只待一声令下。林小风尚在归途之中,车轮滚滚,还未及半程,关于“山海轩”周末活动的消息,便已如春风拂过原野,瞬间席卷了整个城市。
消息的传播,是多渠道、立体式的迸发。
“山海轩”的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在第一时间同步更新,发布了措辞严谨而又充满自信的公告。公告标题赫然醒目:【山海轩官方公告:直面质疑,敞开真相!本周末,我们邀请您亲临现场,见证美食的诞生!】与此同时,与“山海轩”素有交情的几家本地权威媒体、知名美食专栏,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布了深度预告文章,从行业角度分析了此次事件的特殊性。而真正引发裂变式传播的,是李默精心运营的数十个高端美食社群。这些社群里聚集着本城最核心、最挑剔的一批食客和美食爱好者,他们的意见往往具有风向标的意义。李默没有简单粗暴地发布公告,而是在每个社群里,都用真诚而略带激将的口吻写道:“是真是假,舌头不会骗人。是黑是白,眼睛看得分明。山海轩后厨大门洞开,恭迎各位资深老饕,亲自来当裁判!”
这番操作,精准而高效。消息一出,果真如巨石入水,在本已不平静的本地餐饮圈和食客群体中,激起了更大的波澜。
“硬气!这招太硬气了!我倒要看看,谁还敢乱喷!”
“开放后厨?还全程?这得对自家的卫生和管理有多自信才行?”
“预约!必须预约!不光为了吃的,就冲这份坦荡,也得去捧场!”
“之前的黑料看来水分很大啊,人家这姿态,明显是身正不怕影子斜。”
网络舆论的风向,开始了微妙而坚定的转变。那些匿名的、重复刷屏的水军帖子下面,开始涌现大量质疑和反驳的声音。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理性观望,等待周末那场“公开审判”的结果。
与“山海轩”隔了数条街的“百味楼”顶楼办公室内,陆鼎天正悠闲地泡着功夫茶。当手下心腹略显匆忙地进来,汇报“山海轩”的反击举措时,他端着那只心爱的紫砂壶的手,在空中微微一顿。随即,他嘴角扯出一抹冷峭的弧度,哼道:“哗众取宠!雕虫小技!打开厨房就能把粗劣食材变成龙肝凤髓?就能把平庸手艺点石成金?不过是垂死挣扎,自取其辱罢了!”他抿了一口热茶,语气笃定,“告诉下面的人,不必理会。热度越高,摔得越惨。周末过后,我看他林小风还怎么在圈里抬头!”在他看来,在绝对的产品劣势面前,任何形式的公关都只是加速灭亡的催化剂。
周六,天公作美,碧空如洗,阳光和煦。
“山海轩”所在的竹隐巷,平日虽幽静,此刻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仿佛一场小型的民俗庙会。还不到上午十点,餐厅门口便已井然有序地排起了两条长龙。一列是凭借预约码等待进入后厨的食客、媒体记者和美食博主,他们脸上写满了好奇与审视;另一列则是参与公众品鉴的队伍,男女老少皆有,眼神中充满了期待。扛着专业摄像机的电视台记者、举着稳定器进行实时直播的网络主播、还有拿着手机不断拍照记录的普通市民,交织成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奇特景观。
李默一身合体的西装,精神抖擞,带领着训练有素的服务团队穿梭其间。他们面带微笑,高效地核对着预约信息,分发印制精美的活动流程手册和冰镇矿泉水,言语温和,举止得体。这番周到热情的服务,与黑帖中言之凿凿的“服务冷漠、态度倨傲”形成了第一个鲜明而有力的反差,让许多初来乍到者心中已生疑虑:“这……好像跟网上说的不太一样啊?”
十点整,活动准点开启。
后厨参观率先进行。首批十五位参观者,在一位气质沉稳的资深副厨带领下,首先进行严格的卫生准备:戴上一次性无菌头套、穿上防尘鞋套,并用消毒液彻底清洁双手。这套流程本身,就已显露出专业和严谨。
当那扇通常紧闭的不锈钢大门缓缓滑开,众人怀着近乎“探险”的心情踏入“山海轩”的后厨重地时,预料中的油腻、杂乱、污秽丝毫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景象,让所有人为之一震,甚至不自觉地放轻了呼吸。
这是一个近乎“洁癖”般的空间。地面是防滑耐磨的环氧地坪,光洁如镜,倒映着头顶明亮而不刺眼的专业后厨灯光。所有厨具、工作台、灶具均为高品质不锈钢材质,擦拭得锃亮,几乎能照出人影。功能区域划分如同精密仪器的内部结构,切配区、冷菜间、热菜炒档、点心坊、烧烤位、汤品档……各有其位,标识清晰得如同交通指示牌。刀具整齐地吸附在磁力刀架上,锅具按尺寸大小悬挂,各种调料罐排列成严整的方阵。一切都显得秩序井然,一丝不苟。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工作中的厨师团队。他们身着雪白挺括的厨师服,头戴标准厨师帽,口罩遮面,只露出一双双专注的眼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切配的刀工迅疾如风,落刀均匀;颠勺的师傅手腕沉稳,火候掌控精准;摆盘的则如同艺术家,精雕细琢。整个空间里,没有人高声喧哗,只有食材与热油碰撞的“刺啦”交响、刀刃与砧板接触的清脆“笃笃”声、以及偶尔简洁明确的工作指令。这是一曲充满了力量感与节奏感的厨房交响乐,而非嘈杂混乱的菜市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