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川市的除夕,雪下得温柔。柳岸里的青石板路被雪盖了层薄白,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挂着红灯笼,张叔的小吃铺早就关了门,巷子里只剩零星的鞭炮声,混着“轻折柳”工作室暖炉里炭火的噼啪声,格外热闹。
樊赟正坐在炉边,给玛丽演示怎么包“元宝饺子”——把饺子皮捏出花边,边角向上弯,捏成元宝的形状。玛丽学得认真,手指却总不听使唤,包出来的饺子要么花边歪了,要么肚子破了,引得倾喃笑个不停。“没关系,”樊赟笑着帮她补好饺子皮,“咱们包的是心意,好不好看不重要。”凰慕则在旁边贴春联,手里拿着李爷爷写的“非遗传情添雅趣,新年纳福满庭芳”,踮着脚往门框上贴,玛丽还主动帮忙扶着,两人时不时因为贴歪了笑作一团。
傍晚时分,陈爷爷和染布老匠人也来了。陈爷爷手里拎着个竹编食盒,里面装着自己做的酱肉和腊鱼;老匠人则带来了坛自酿的桂花酒,笑着说:“除夕要喝桂花酒,来年日子甜。”六人围坐在暖炉旁,把菜摆了满满一桌——有樊赟做的元宝饺子,有张叔特意送来的炸麻花,有陈爷爷的酱肉,还有玛丽尝试做的法式蔬菜沙拉,中西搭配,倒也格外丰盛。
吃饭前,倾喃拿出提前准备的“新年红包”,每个红包里都装着张手写的福字,还有枚小小的缠花胸针——给陈爷爷的是竹编纹样的,给老匠人的是染布纹样的,给玛丽的则是薰衣草和腊梅交织的。“这是咱们‘轻折柳’的新年心意,”倾喃笑着说,“希望新的一年,大家都平平安安,手艺越来越好。”玛丽接过红包,小心翼翼地把缠花胸针别在衣服上,用中文说:“谢谢大家,这是我过得最热闹的除夕。”
饭吃到一半,外面忽然响起了烟花声。六人跑到门口,看着夜空中绽放的烟花,五颜六色的光映在雪地上,格外好看。朵朵也从福利院跑过来,手里拿着个小烟花,身后跟着王院长。“姐姐们,新年好!”朵朵蹦蹦跳跳地跑过来,给每人递了颗水果糖,“这是福利院的新年糖,甜甜蜜蜜!”王院长笑着说:“孩子们都想你们了,特意让我带朵朵来送祝福。”
樊赟拉着朵朵的手,把刚包好的元宝饺子递给他:“快尝尝,姐姐包的饺子,里面有硬币哦。”朵朵咬了一口,果然吃到了硬币,高兴得举着硬币跳起来:“我有好运啦!”大家看着她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暖炉里的炭火映着每个人的脸,满是温馨。
零点钟声敲响时,六人一起举杯,喝着桂花酒,说着新年祝福。陈爷爷说:“希望新的一年,竹编手艺能传得更远;”老匠人说:“希望更多人喜欢古法染布;”玛丽说:“希望中法手工坊能越办越好,让更多人爱上两国的手艺;”樊赟、倾喃和凰慕则异口同声地说:“希望‘轻折柳’能继续传递温暖,让传统文化一直美下去。”
烟花还在夜空中绽放,柳岸里的红灯笼在雪夜里亮着,像一颗颗温暖的星星。六人坐在工作室里,聊着新一年的计划——要把“中法手工坊”的课程开到更多学校,要把“汉服文旅专线”的年味活动保留下来,还要邀请法国的匠人来锦川办展。玛丽忽然说:“等春天来了,我想带大家去法国看看,看看那里的手工坊,看看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田。”大家都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夜深了,陈爷爷和老匠人渐渐散去,玛丽也回了住处,工作室里只剩樊赟、倾喃和凰慕三人。她们坐在暖炉旁,看着窗外的雪景,倾喃忽然说:“时间过得真快,咱们一起走过了这么多日子。”樊赟点头,手里攥着枚刚做的龙形缠花:“新的一年,咱们还要一起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凰慕则在笔记本上写下:“除夕守岁,暖炉相伴,新岁新程,未来可期。”
大年初一的柳岸里,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给红灯笼和白雪都镀上了层金边。“轻折柳”工作室的门口,樊赟挂了串新做的龙形缠花灯笼,风一吹,灯笼上的龙鳞就轻轻晃动,格外喜庆。
早上刚开门,就有游客来敲门——是之前参加“年味专线”的一家人,妈妈穿着汉服,爸爸抱着孩子,手里还拿着个礼盒:“我们昨天体验得太好,今天特意来送些家乡的点心,还想再租套汉服,带着孩子逛逛柳岸里。”倾喃连忙请他们进来,给孩子选了套红色的小汉服,樊赟还帮孩子别了枚小小的龙形缠花发簪,孩子高兴得直拍手。
玛丽也早早来了,手里拿着个法国带来的新年日历,上面印着她画的汉服和法式服饰融合的图案。“我想把这个日历放在工作室里,”玛丽笑着说,“每个月都画一幅两国文化融合的手作,记录咱们的故事。”凰慕当即就找了个相框,把日历装起来,摆在展示柜最显眼的位置,旁边还放着之前法国展会的照片,新旧回忆叠在一起,满是意义。
上午十点多,文旅局的工作人员也来了,带来了“年味专线”的春节数据:“春节前三天,专线接待了两百多游客,反馈特别好,很多人都问年后还能不能体验。”凰慕笑着说:“咱们可以把‘年味专线’调整成‘新春非遗专线’,保留写春联、做年宵花的环节,再加上新的‘非遗体验课’,让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手艺。”工作人员当即就点头,约定年后一起细化方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