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玄武湖畔,一栋毫不起眼的灰色三层小楼。
从外部看,它与周围新建的政府办公楼并无二致,甚至显得有些过于朴素。然而,任何一个获准进入这栋建筑的人,都会立刻被一种仿佛来自未来的、冰冷而高效的气息所震撼。
这里,便是由顾昭曾经的私人情报司,正式升级扩编而成的、新生帝国的暴力与信息中枢——国家安全与情报总局。
大楼内部,没有雕梁画栋,只有冰冷的钢铁、玻璃和无数延伸至天花板的线缆。宽阔的中央指挥大厅里,上百名身穿统一制服的情报分析员,正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地忙碌着。
墙壁上,悬挂着巨大的、标注着密密麻麻符号的全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另一面墙,则是一张庞大到令人头皮发麻的关系网络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连接着成千上万个名字、地点和组织。空气中,弥漫着纸张、油墨和一种淡淡的、属于电子设备运作的臭氧味道。
滴滴答答的电报机敲击声,如同永不停歇的钟摆,构成这里的主旋律;而此起彼伏的、由手摇式电话机发出的急促铃声,则像一曲紧张交响乐中,不时划破平静的尖锐弦音。
这里,是帝国的心脏,也是它的眼睛和耳朵。这里,没有刀光剑影,但每一份被归档的文件,每一条被破译的电文,都可能决定千里之外成千上万人的生死。
而此刻,一张来自江南的、看似不起眼的报告,正被以最高优先级,送到了总局局长,“小石头”石磊的办公桌上。
“局长,苏州站的紧急报告。”一名干练的秘书将文件放下,神情严肃,“我们的人,在监视江南地区的纸张和印刷作坊供应链时,发现了一个异动。”
小石头的目光,从一份关于北方蒙古诸部动向的分析报告上移开,接过了文件。
报告指出,近半个月来,有数家原本与官方毫无关联的私人印刷作坊,通过多个中间商,秘密采购了大量以往只有官府和顶级书局才会使用的高档竹纸和松烟墨。这条线索,引起了苏州站特工的警觉。
经过数日的秘密跟踪与渗透,他们在一个隐蔽的院落里,发现了一个正在大规模印制反新政、反顾昭宣传品的窝点。这些宣传品,措辞之激烈,逻辑之“正统”,远非寻常市井之徒所能为。它们将顾昭描述为篡国窃位的“国贼”,将“共和”斥为毁灭人伦的“妖术”,并号召天下“忠义之士”起而诛之。
在一次精准的突袭行动中,苏州站抓捕了数名外围成员。
审讯室内,面对的不是严刑拷打,而是一种全新的、更具压迫性的审讯方式。明亮的探照灯,让受审者无法看清审讯员的面孔;一个由西山医学院心理学教授设计的、连接着脉搏和皮肤电阻的原始“测谎仪”,将其每一次心跳的加速都清晰地记录下来。
在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剥夺睡眠和利用心理学技巧的轮番盘问下,一名意志薄弱的成员,终于崩溃了。
他吐出了一个名字——“春秋社”。
当看到这个名字时,小石头的瞳孔,骤然收缩。
他立刻意识到,这绝不是一次寻常的、由旧势力发起的骚乱。这是一个有纲领、有组织、有预谋的、以颠覆整个新生政权为目的的秘密团体。其危险性,远超之前任何一次叛乱。
他没有片刻犹豫,直接走向了办公室角落里那台最神秘的设备。
“接驳辽东前线指挥部,最高加密等级。”
随着小石头的命令,数名技术人员立刻开始忙碌起来。复杂的齿轮转动,电磁线圈发出嗡嗡的低鸣。片刻之后,房间里一盏巨大的、如同探照灯般的设备被点亮,光线投射到对面墙壁一块经过特殊处理的毛玻璃屏幕上。
闪烁的雪花点和刺啦的电流声过后,屏幕上的图像,逐渐稳定下来。一个模糊的、黑白的、但依稀可以辨认的人影,出现在屏幕中央。
那是远在数千里之外,正在辽东督战的顾昭。
这是帝国科学院基于光学原理和电磁信号传输技术,研发出的极早期、极不稳定的“可视电话”——光影传讯仪。它还远未到普及的程度,耗能巨大,且极易受干扰,但作为最高层级的战略通讯工具,它所带来的技术震撼与战略价值,无可估量。
“顾公。”小石头对着一个连接着线路的传声筒,沉声说道。
屏幕上,顾昭的影像点了点头,虽然声音有些失真,但威严不减:“小石头,说。”
“我们发现了一个名为‘春秋社’的秘密组织。”小石头言简意赅,将刚刚获取的情报,以及自己的初步分析,通过加密电报和口头汇报,一同呈上。
“……根据初步审讯和我们的情报网络分析,该组织的上层,由江南的理学大儒和山西的晋商残余势力构成。他们一个出思想,一个出钱。其网络,恐怕已经渗透进了全国的士林和部分旧官僚体系之中。他们的危险性,不在于其有限的武力,而在于其思想的煽动性和组织的严密性。他们正试图从根本上,摧毁我们建立共和的法理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