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补贴(三)
夏日的阳光透过水利局老旧的窗格,在李明的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正式签约成为了水利局的“特殊技术人才”,虽然仍是合同制,但福利待遇已经向在编人员看齐。
“李顾问,不,现在该叫李工了,”林静笑着递给他一份文件,“这是你的工作证和食堂饭卡,每个月会自动充值500元餐补。”
李明接过那张带有自己照片的工作证,心中泛起一丝奇特的安定感。在大厂五年,他只有一张薄薄的工牌,离职时就被收回了。而这张小小的证件,仿佛赋予了他一种新的身份认同。
项目进展比预期顺利。李明主导的“智慧水利”平台一期工程已经上线,实现了辖区内15个水库的水位、雨量实时监测。不过,他很快发现了政府工作与互联网公司的不同。
“李工,你这个系统界面太‘高科技’了,”老科长皱着眉头说,“我们有些老同志不太会用,能不能做得...传统一点?”
李明这才意识到,在互联网公司,他们追求的是前沿技术和极致体验;而在这里,更重要的是适用性和普及度。他不得不放下“技术精英”的架子,耐心听取各方意见,重新设计更接地气的界面。
七月,防汛关键期到来。李明经历了人生第一次24小时值班。深夜的防汛指挥部,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与窗外的雨声交织成紧张的乐章。
“李工,系统显示黑虎山水库水位每小时上升5厘米,超过预警值!”值班员小张喊道。
李明迅速调出数据分析:“别急,这是上游降雨导致的正常上涨,还没有超过警戒线。通知巡查队加强巡视即可。”
他话音未落,副局长已经披着雨衣走进指挥部:“情况怎么样?”
在简单听取汇报后,副局长拍拍李明的肩膀:“有你们这个系统真好,以前这种时候我们全靠经验猜,现在有数据支撑,心里踏实多了。”
那一刻,李明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不是完成了多少KPI,而是自己的工作在关键时刻真的起到了作用。
汛期过后,局里召开总结表彰大会。让李明意外的是,他被评为了“防汛先进个人”,获得了一张奖状和800元奖金。
“别小看这奖状,”会后,林静告诉他,“这可是‘隐形福利’,以后评职称、晋升都有用。”
李明看着那张红彤彤的奖状,想起在大厂时,他拿到过数万元的项目奖金,却从没有过这种被认可的感动。
八月的一个周末,李明参加了单位组织的联谊活动。当他自我介绍是“智慧水利项目技术负责人”时,明显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关注。
一位小学老师好奇地问:“你们水利局是不是福利特别好?听说各种补贴很多?”
李明笑了:“其实工资不算高,但确实有一些‘看不见的补贴’。”
他列举了食堂的低价餐、定期的体检、文体活动、带薪休假等福利,但没有说的是那种踏实感和价值感——这些难以量化的东西,恰恰是他最看重的。
活动中,李明注意到林静和一个年轻医生相谈甚欢。后来才知道,那是副局长介绍的相亲对象。
“感觉怎么样?”回家路上,李明试探着问。
林静叹了口气:“人是不错,但开口闭口就是‘你们公务员是不是很清闲’、‘听说灰色收入很多’,好像我们整天喝茶看报还能捞外快似的。”
李明沉默了。他突然意识到,外界对公务员的想象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就像他曾经一样,只看到表面的“福利”,却不了解背后的责任与付出。
九月,李明迎来了一个挑战。省里要求各地水利局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而市水利局的网上办事系统一直形同虚设。
“李工,这个任务交给你了,”局长亲自找他谈话,“需要什么资源尽管提,我们要打造全市最好的政务服务平台。”
李明既感到压力,又有些兴奋。他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借鉴互联网公司的产品思维,重新设计整个办事流程。
然而,政府工作的复杂性很快显现出来。每一个小小的改动都需要经过层层审批,与各个科室协调沟通更是耗费大量精力。有同事私下劝他:“别太认真,这种项目应付一下就行了,做得再好也不会多给你发钱。”
但李明没有放弃。他利用周末时间调研用户需求(实际上是需要办事的群众),甚至自费买了UX设计的课程学习。慢慢地,他摸索出了一套在体制内推动创新的方法。
项目中期,李明遇到了经费问题。原本申请的预算被削减,无法聘请外部技术支持。
“要不就算了?”林静担心他太辛苦,“反正以前的系统也能用。”
李明却摇摇头:“互联网人有句老话——‘资源有限,创意无限’。”他决定利用开源技术和内部资源,以最低成本完成项目。
那段时间,他常常加班到深夜。但与大厂加班不同,现在他是为了自己的信念而工作,而不是为了老板的业绩或股东的利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