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浓稠地泼洒在北海城的府邸之上。府内大堂烛火摇曳,杨坚高坐主位,冷峻的目光扫过堂下众人。杨素、高颎、韩擒虎、杨戬、鱼俱罗、力牧、杨彪、卢植,还有那神秘莫测的九灵元圣,以及站在角落的韩克华,众人神色各异,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如今,我们仅剩三万大军。”杨素向前一步,打破了沉默,声音在寂静的大堂中格外清晰,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果断,“依我之见,摆在我们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投降刘备,要么向嬴政求援,投靠他。”
此言一出,大堂内瞬间炸开了锅。韩擒虎浓眉一皱,上前一步,双手抱拳,声如洪钟:“投降?绝无可能!我韩擒虎征战半生,从未向人低过头,怎能屈膝于刘备?”
杨戬目光如电,冷冷开口:“嬴政就算求援,他又怎会轻易出兵相助?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高颎轻抚胡须,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杨素所言虽有些仓促,但当下局势确实严峻。投降刘备,可保百姓免受战火,若投靠嬴政,或许能借助秦国之力重振旗鼓,只是这其中变数太多……”
鱼俱罗冷哼一声:“不管投靠谁,都得看他们是否真心接纳我们。我可不愿去寄人篱下,受人摆布。”
杨彪神色凝重,望向杨坚:“主公,此事关系重大,还需从长计议。”
卢植微微颔首:“是啊,不可贸然行事,否则一旦抉择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九灵元圣一直沉默不语,此时却突然发出一声低沉的怒吼,声音中透着神秘的力量:“这两条路,都非坦途。投降刘备,刘备素有大志,未必会容下我们;投靠嬴政,秦国虎狼之师,亦不知会有怎样的盘算。”
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杨坚,杨坚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眼神深邃,让人捉摸不透他在想些什么。许久,他终于开口:“杨素,你为何会提出这两个选择?”
杨素恭敬地答道:“刘备以仁义着称,麾下人才济济,若投降于他,或许能保我们性命,百姓也能免受战乱之苦。而嬴政,秦国国力强盛,若能得到他的支持,我们或可东山再起,只是……”
“只是怕嬴政会借机吞并我们,将我们的势力连根拔起。”杨坚接过话茬,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主公英明。”杨素微微低头。
这时,一直沉默的韩克华突然上前,声音有些颤抖:“各位大人,难道我们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难道真的要在这两个屈辱的选择中做决定?”
众人的目光看向韩克华,韩擒虎瞪了他一眼:“你有何高见?若有良策,不妨说来听听。”
韩克华涨红了脸,犹豫片刻后说道:“我们还有三万大军,北海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们为何不凭借城池坚守,等待时机?或许,我们可以联合周边的势力,共同对抗外敌。”
“联合周边势力?谈何容易!”杨素冷笑一声,“周边的势力本就各自心怀鬼胎,此时又怎会真心与我们联合?”
“可若是不试试,又怎知不行呢?”韩克华不甘示弱。
大堂内再次陷入争论,众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杨坚静静地听着,心中也在权衡利弊。投降刘备,他心有不甘;投靠嬴政,又怕被吞并。坚守北海城,等待时机,看似可行,却不知这时机何时才能到来。
窗外,一阵寒风吹过,吹得烛火剧烈晃动。杨坚望着那摇曳的烛光,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命运也如这烛光一般,飘忽不定……
烈日高悬,将整座城池烤得滚烫。城墙上的守军们个个汗流浃背,却又神色紧张,目不转睛地盯着城外那一片扬起滚滚烟尘的地方。突然,一名士兵慌慌张张地冲进了府邸,一路大喊:“报——大王,大事不好!”
此时的府邸内,杨坚正与一众谋士将领商议着城中事务。听到这声呼喊,杨坚眉头一皱,沉声道:“何事如此惊慌?慢慢说来。”
士兵“扑通”一声跪地,气喘吁吁地说道:“大王,刘备领着关羽、张飞、赵云,还有王阳、郭端夫、刘鹏,正在城外攻城!”
“可恶的刘备!”杨坚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眼中满是怒火,“扬林、扬素、高颎、韩擒虎、扬戬、鱼俱罗、力牧、扬彪、卢植、九灵元圣、韩克华,大家随我拒敌!”
众人齐声应和,迅速各自去准备。
城外,刘备骑在高头大马上,手持双股剑,大声喊道:“将士们,今日定要拿下此城!”关羽手提青龙偃月刀,丹凤眼微眯,散发着让人胆寒的气势;张飞则舞动着丈八蛇矛,扯着嗓子吼道:“俺老张定要杀他个片甲不留!”赵云银枪闪耀,身姿矫健,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王阳、郭端夫、刘鹏三人也各自带领着自己的队伍,士气高昂。王阳武艺高强,此刻正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士兵们排列攻城阵型;郭端夫力大无穷,手持一把长枪,在队伍前方鼓舞着士气;刘鹏则精通箭术,带着弓箭手们在后排待命,准备给城墙上的守军致命一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