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会议进入了分组讨论阶段。
专家组按照手术类型分为几个小组,林杰被分到了“微创冠脉搭桥技术规范”小组,组长正是那位头发一丝不苟的杨昌珉教授。
第一次小组会议在酒店一个小会议室举行。
除了杨教授和林杰,还有四位专家: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孙教授,来自华西医院的刘主任,来自复旦中山医院的张主任,以及来自解放军总院的陈主任。无一不是国内心外科领域响当当的人物。
杨教授坐在主位,面前摊开着林杰那份厚厚的草案打印稿,上面已经用红笔做了不少标记。
“林医生的草案,大家都看过了吧?”杨教授开门见山,语气听不出喜怒,“基础不错,看得出来花了心思。不过,有些地方,我觉得还需要商榷。”
他扶了扶眼镜,翻开一页,指向其中一段:“比如这里,关于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冠脉搭桥的手术适应症,你提出可以将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30%的临界患者,在严格评估和充分准备下,也纳入考虑范围。这个标准,是不是放得太宽了?”
孙教授立刻接口:“是啊,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30%,传统上被认为是高危禁忌症。微创手术虽然创伤小,但操作空间受限,循环管理难度大,风险很高。你这个建议,依据是什么?”
几位专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林杰身上。
林杰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地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调出数据。
“杨教授,孙教授,这个问题我们省医团队做过专门研究。”林杰语气平和,“我们回顾性分析了近五年国内多家心脏中心,包括我们省医、阜外、安贞等,共计127例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30%接受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冠脉搭桥手术的病例数据。”
他操作鼠标,将一份统计分析图表投影到屏幕上。
“数据显示,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相比,经过严格筛选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30%患者,接受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冠脉搭桥手术,围术期死亡率并未显着升高,而在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总天数以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冠脉搭桥组均显示出优势。”
图表上的数据清晰明了,统计学处理规范。
刘主任凑近看了看屏幕,微微点头:“数据倒是挺扎实。筛选标准呢?你们怎么把握?”
“这就是草案里后面提到的‘严格评估’部分。”林杰切换PPT页面,展示出一个详细的评估流程图,“我们建议组建包括心外科、心内科、麻醉科、ICU、影像科在内的MDT团队,除了常规心功能评估,还需要重点评估心肌存活能力,如PET-CT或心脏MRI、冠状动脉解剖条件是否适合微创操作、以及合并症情况。只有MDT评估认为获益大于风险,才考虑微创手术。”
他指着流程图上的一个个决策节点,解释得清晰透彻。
张主任摸着下巴,若有所思:“MDT评估……这个思路是对的。很多基层医院就是评估不到位,要么不敢做,要么盲目做,出了问题。”
陈主任也开口了,他说话带着点军人式的直接:“林医生,你草案里提到的手术视频回溯和点评制度,在你们省医实行了吗?效果怎么样?”
“已经实行了大半年。”林杰肯定地回答,“我们质管办牵头,定期抽检各科室手术视频,组织专家匿名点评。最初阻力很大,但坚持下来后,效果很明显。年轻医生成长快了,一些资深医生不规范的操作习惯也得到了纠正,全院手术并发症率有显着下降。相关数据我在草案附件里也有提交。”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们认为,这套制度对于规范技术操作、保证医疗质量、尤其是帮助基层医院医生安全度过学习曲线,非常有效。建议在国家标准里也体现这一原则,至少作为推荐。”
这些数据和建议,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来自一线实践的总结,既有宏观数据分析,又有具体流程设计,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
杨教授看着屏幕上那份详尽的MDT评估流程图,又翻了翻自己面前标注密密麻麻的草案稿,沉默了一会儿,才再次开口,语气缓和了不少:“关于左心室射血分数临界患者的适应症,以及MDT评估模式,可以作为重点讨论方向,补充更多证据。至于手术视频点评……理念是好的,但推广到全国,涉及面太广,需要慎重。”
他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采取了更稳妥的“重点讨论”和“需要慎重”的表述。
林杰知道,这已经是很大的进展。他见好就收:“是,杨教授,我们会继续收集更多支持证据。”
接下来的讨论,焦点集中在具体的技术细节上。
“关于乳内动脉的获取技巧,你草案里提到使用新型胸腔镜器械可以缩短获取时间,减少损伤,具体数据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