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缓缓驶入北京西站,林杰拎着简单的行李随着人流走下站台。
十一月的北京已经带着寒意,干燥的冷风吹在脸上,与南方潮湿的冷截然不同。
他深吸一口气,白色的雾气在空气中散开。
站台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林杰看了眼手表,上午九点十分。
他掏出手机,开机后跳出几条未读信息。
苏琳的:“到了吗?北京冷,注意加衣。”
王鑫的:“林主任,一切安好,勿念。”
周海峰院长的:“到了后安心工作,省医永远是你的家。”
林杰逐一回复,然后按照事先收到的地址,打车前往国家卫健委指定的专家驻地,位于西直门附近的一家四星级酒店。
出租车行驶在宽阔的长安街上,林杰望着窗外掠过的红墙黄瓦,高楼大厦,心情复杂。
从省城的明争暗斗中暂时抽身,来到这个汇聚全国顶尖医疗专家的平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抵达酒店大堂,已有会务组的工作人员在等候。
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女孩核对了林杰的身份信息,递给他一个文件袋。
“林医生,这是您的房卡和会议材料。专家团队第一次全体会议明天上午九点在酒店三楼会议室举行。”
林杰道谢后接过材料,看了眼房卡——710房间。
电梯里,他翻开会议材料。
专家团队名单上,密密麻麻列着二十多个名字,大多挂着“教授”、“博导”、“主任委员”等头衔,所属单位不是顶尖医学院就是知名大三甲医院。林杰的名字排在最后几位,备注栏简单写着“江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找到710房间,林杰刷卡开门。标准单人间,干净整洁,但与他在省医的住宿条件相比,略显简陋。他将行李放在床头,走到窗边。窗外是北京典型的街景,车水马龙,行人匆匆。
手机震动,是梁启华教授打来的。
“林杰,到了吧?”梁教授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洪亮。
“刚到酒店,梁教授。”
“好,安顿下来就好。明天的会,准备好了吗?”
林杰走到桌前,打开笔记本电脑:“正在看会议材料,主要是讨论微创心脏外科技术规范的框架。”
“嗯,这次制定的规范是要全国推广的,标准必须严谨、前沿且具备可操作性。”梁教授顿了顿,语气略显凝重,“团队里都是这个领域的顶尖人物,有些老专家……比较看重资历。你刚来,多看多听,谨慎发言。”
林杰听出了梁教授的弦外之音:“我明白,梁教授。我会注意的。”
“当然,该表现的时候也要表现。我看好你,就是因为你不拘泥于资历,有想法,敢创新。明天会议上,如果对框架有想法,可以适当提出来,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谢谢梁教授指点。”
挂了电话,林杰深吸一口气,打开电脑里的文档。
那是他接到邀请后,利用在省医最后的几天时间,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在质管办的工作经验,整理出的关于技术规范的一些初步构想。
他反复修改,力求每一个数据、每一条建议都有扎实的临床依据。
傍晚,林杰到酒店二楼的餐厅吃自助餐。
餐厅里已经有不少参会的专家,三三两两坐在一起交谈。林杰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安静地吃饭。
“听说这次梁老把江东省的一个年轻主任也拉进团队了?”邻桌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传来。
林杰抬眼看去,是两位五十多岁、学者模样的男士在交谈。
“嗯,叫林杰,江东省人民医院的。才三十出头吧,破格晋升的主任医师。”另一人回答道,语气平淡。
“这么年轻?梁老这是要培养新人啊。不过这种国家层面的标准制定,经验很重要。年轻人临床经验再丰富,能比得上我们这些干了二三十年的?”
“呵呵,谁知道呢。听说在地方上搞得风生水起,也许有过人之处吧。”
两人的对话声音不大,但在相对安静的餐厅里,林杰听得清清楚楚。
他没有抬头,继续慢条斯理地吃着饭,仿佛什么都没听到。
这就是京城,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精英,也汇聚了最根深蒂固的论资排辈观念。
他一个从地方医院来的年轻人,在这里无根无基,不被重视是常态。
吃完饭,林杰没有回房间,而是走出酒店,在附近的街道上散步。
北京的夜晚灯火辉煌,节奏明快。
他想起离开省城前,苏琳依偎在他怀里,轻声说“家里有我”;想起周海峰院长用力拍着他的肩膀说“直上青云”;想起“青年近卫军”那些年轻医生们信任和期待的眼神。
他握了握口袋里的U盘,里面存着他精心准备的技术规范草案。
第二天上午八点五十分,林杰走进三楼会议室。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已经坐了不少人,大多头发花白,气质沉稳。梁启华教授坐在主位,正和旁边一位老者低声交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