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昭的手指在信封封口处顿了三秒。
牛皮纸边缘的毛茬刺得指腹发痒,蓝漆印章的纹路硌着掌纹——像奶奶从前按在她作业本上的红戳,总带着旧书纸的味道,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樟脑气息,是童年抽屉深处的记忆。
她深吸一口气,指甲挑开封口,三页泛黄信纸便滑进掌心,纸页摩擦发出干燥而脆微的“沙——”声,像秋叶碾过水泥地。
第一页是奶奶的字迹,钢笔字里带着医学生特有的锋利:“沈教授,关于共情防御机制的实验数据,附上小昭的沙盘记录。
她总把破碎的陶瓷片摆成心型,我问她疼不疼,她说‘碎片拼起来才是完整的自己’。”
墨迹微微凹陷纸面,指尖抚过时能感受到那细小的沟壑,仿佛触到一句未说完的话。
第二页换了男人的笔迹,笔锋遒劲如刀刻:“李医生,您说的‘情绪锚点’理论让我想起战时记忆干预实验。
如果我们能在记忆深处植入不可篡改的情感印记,或许能为被重塑者保留最后一块真实领地。”
这行字下方有轻微晕染,像是书写时手抖落了一滴水——或许是汗,或许是雨。
第三页又是奶奶的字,墨迹比前两页淡,像蘸着泪水写的:“他们要的是‘完美可控’的情绪容器,但小昭的共情不是缺陷。
我们不能阻止他们重塑孩子,但可以留下‘真实回响’——在记忆深处埋入不可篡改的情绪锚点。”
最后“锚点”二字写得极重,几乎穿透纸背,指腹摩挲时传来一阵细微的刺痛,像被针尖轻轻扎了一下。
信纸簌簌作响,林昭昭的指甲掐进纸背,纸边割得指缘生疼。
她想起昨夜梦境里那本《情绪矫正手册》,想起奶奶被黑雾吞噬的侧脸。
指尖还在颤抖,脑中却闪过一道光——小时候发烧,奶奶总会把她抱进地下室,打开那台老录音机。
“听,风穿过麦田的声音,是不是像心跳?”
声音……是可以被保存的。
而真正的记忆,不该只藏在脑子里,应该长在空间里。
她猛地起身,抓起桌上的马克笔,快步走向密室墙面。
“昭心密室”的白墙贴着二十余张设计图,此刻她扯下最下层的旧稿,笔尖重重划过墙面:“环形空间,中央放童年录音笔。”
她的声音发颤,笔锋在墙面上拉出一道深痕,粉尘簌簌落下,沾在睫毛上,带来一阵微痒,“四壁用可变形软膜,随声音频率起伏——就叫‘回响室’。”
马克笔的墨香混着墙灰味钻进鼻腔,浓烈得让她喉头发紧。
她转身时撞翻了桌上的模型,木块哗啦落地,清脆的撞击声在密闭空间里回荡,像某种警报。
小禾父亲始终蹲在角落,工装裤膝盖处的补丁擦过地面,发出粗粝的“嚓——”声。
他是少数几个知道“昭心密室”存在的人之一,三年来每晚都在监控屏前守着她的梦境波动。
此刻他弯腰拾起木块,动作缓慢,像在捡拾散落的时光。
“你需要现实锚点。”他的声音像砂纸擦过锈铁,低沉而滞涩。
林昭昭抬头时,看见他摘下手腕上的心跳带。
黑色硅胶带还带着体温,内侧沾着淡蓝色汗渍——是他守夜时总戴着的那根,用来监测心梗后心率的医疗设备。
但她知道,这根带子早已被阿哲母亲改装过,内嵌微型发射器,可将实时心率转化为特定频段的电磁波,与回响室主控系统同步。
“每次你进梦,我就在这里。”
他将心跳带放在图纸中央,指腹摩挲着金属接口,动作轻柔得像在安抚一个熟睡的孩子,“心跳不停,墙就记得。”
林昭昭的喉结动了动。
她想起昨夜在协约亭,他蹲在台阶下递保温桶的模样;想起他说“麦浪的节奏”时,喉结滚动的弧度——
那时他还低声说:“你奶奶最喜欢听雨打麦田的声音,她说那节奏像心跳——72下开始,慢慢降到68,再轻快到50……”
此刻心跳带的硅胶边缘蹭过她手背,温软而富有弹性,像一根被体温焐热的绳,牵着她不坠入虚无。
“好。”她弯腰将心跳带接入感应系统,指尖在键盘上翻飞。
屏幕上浮现出两道波形:一道是奶奶录音的声纹曲线,另一道是心跳带传来的生物节律。
“设定真实频率基准——当梦境波频偏离这两个锚定值超过阈值,墙面震动预警。”
“昭昭。”
门缝透进一道影子,阿哲母亲的声音从门口传来,轻得像怕惊醒什么。
“我答应过李医生,等到你需要的时候再给你。”
她手里攥着一盘老式磁带,外壳裂着细纹,标签上的字被反复擦写过,只余“李医生”三个模糊的墨点。
去年冬天,奶奶在病床上握着她的手,塞给她这盘磁带,说:“总有一天,你会走不回去。”
“李老师说,这是你奶奶最后一次录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