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卷?文明溯源 第二十六章 欧亚连符号,南美证文明
北平的初夏,槐花香气弥漫在 “史前文明数字档案馆” 的庭院里,馆内的 “全球文明线索地图” 正实时更新着两条关键路线 —— 一条指向欧洲英国苏格兰的 “巨石阵周边区域”,挪威与英国青少年团队正奔赴此处,验证 “螺旋符号” 与北极导航图的关联;另一条通向南美洲巴西亚马逊雨林深处,中国云南与巴西青少年团队已整装待发,探寻 “石制工具” 背后的太平洋文明交流痕迹。这两条路线,是 “文明线索众筹计划” 催生的首批跨国勘探行动,也是补全 “史前全球交流网” 的关键拼图。
“苏格兰巨石阵周边的‘螺旋符号’,此前一直被认为是欧洲本土文明的标记,” 林仲书在出发前的动员会上,向两支青少年团队展示数字档案馆的比对数据,“但我们发现,符号的螺旋圈数(12 圈)、刻痕深度(0.3 厘米),与北极导航图‘网格符号’的核心参数完全一致,甚至符号边缘的‘星芒刻点’,也与育空遗址‘作物日历’的季节标记同源 —— 这绝不是巧合,很可能是史前人类从北极冰原南下,将符号体系带入欧洲的直接证据。”
与此同时,云南青少年团队的队长赵小禾,正拿着巴西农民上传的 “石制工具” 照片,与太平洋深海古港的 “船纹符号” 进行细节比对:“工具柄部的‘波浪纹’,与太平洋古港陶片上的‘洋流纹’线条弧度完全相同,甚至工具刃口的‘锯齿设计’,也和古港出土的‘航海渔刀’一致 —— 这说明亚马逊雨林的石制工具,很可能是史前航海者带来的技术产物,证明太平洋文明交流网确实延伸到了南美内陆。”
两周后,两支青少年团队分别抵达目的地。在苏格兰阿伯丁郡的巨石阵遗址附近,挪威的奥拉夫与英国的戴维(那位上传螺旋符号的退休教师)带领团队,在一处被杂草覆盖的岩壁前停下 —— 这里正是戴维发现螺旋符号的地方。清理掉岩壁表面的苔藓后,一幅完整的 “螺旋星象图” 显露出来:12 圈螺旋对应 “十二星官”,每圈螺旋旁都刻着与北极导航图一致的 “网格节点”,节点下方还标注着类似 “迁徙方向” 的箭头,指向欧亚大陆东部。
“用碳十四检测符号的年代!” 和小雨(此次作为指导专家随行)立刻让团队拿出便携式检测设备。结果显示,符号距今约三千五百年,比巨石阵的建造年代早五百年:“这证明螺旋符号不是巨石阵文明的衍生符号,而是更早的‘史前交流符号’,为‘北极 - 欧洲’文明传播路线提供了时间证据!”
更意外的发现出现在岩壁下方的土壤中。队员们在采集样本时,发现了几颗炭化的黍类种子,基因检测显示,其与育空遗址的混种黍类基因相似度达 92%:“史前人类带着混种作物,从北极到欧洲,再到欧亚大陆东部 —— 这条‘作物 - 符号’传播链,终于完整了!” 戴维捧着种子样本,激动得声音发颤,“我教了四十年历史,今天才真正明白,我们的文明从来不是孤立的。”
几乎同一时间,在巴西亚马逊雨林的 “石制工具” 发现地,云南团队与卢卡斯团队正沿着河流溯源。他们在工具发现点附近的一处洞穴内,找到了更多石制器物 —— 包括与太平洋古港一致的 “航海渔刀”、刻有 “船纹符号” 的陶碗,甚至在洞穴深处的壁画上,发现了 “跨洋交流图”:画面中,带有 “太阳器” 图案的船只从东方驶来,船上的人正将石制工具递给雨林部落的人,船旁的洋流线条,与太平洋深海古港的 “航海图” 完全吻合。
“陶碗的黏土成分检测出来了!” 云南团队的土壤专家李教授拿着报告,向队员们展示,“其中含有来自中国长江流域的高岭土,以及东南亚苏门答腊岛的石英砂 —— 这是‘太平洋跨洋贸易’的直接物证!史前人类从东亚出发,经东南亚、太平洋,将制陶原料与技术带到南美雨林,再教会当地部落制作石制工具。”
卢卡斯看着壁画,突然想起玛雅遗址的 “迁徙图”:“玛雅壁画中也有类似的‘东方船只’,只是我们之前不知道‘东方’具体指哪里。现在结合陶碗成分与船纹符号,终于确定 —— 玛雅文明的部分技术,很可能源自太平洋跨洋交流!”
两支青少年团队的发现,通过数字档案馆的 “实时勘探直播” 传遍全球。苏格兰的 “螺旋星象图” 直播吸引了超过两千万观众,不少欧洲观众在评论区分享自己家乡的 “疑似史前符号”,仅一天就新增了三千多条线索;亚马逊雨林的 “跨洋交流图” 直播,则让 “太平洋 - 南美文明交流” 成为热搜话题,巴西政府甚至宣布,将洞穴遗址列为 “国家史前文明保护地”,并邀请 “文明传承生态圈” 团队参与后续研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