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卷?文明溯源 第二十五章 北美寻混种,众筹续薪火
北平的深冬,雪花簌簌落在 “史前文明数字档案馆” 的玻璃窗上,馆内的 “全球文明地图” 前却挤满了人 —— 跨国勘探小队正根据北极 “冰原导航图” 的线索,制定前往北美洲北部的勘探计划。地图上,一条金色的路线从欧亚大陆北部出发,经斯瓦尔巴群岛,最终延伸至加拿大育空地区,那里正是导航图中标注的 “史前迁徙终点”,也是最有可能发现跨洋文明交流证据的区域。
“根据冰原导航图的‘网格符号’推算,育空地区应该存在一处‘史前聚居地’,” 沈青崖指着地图上的育空标记,“北极石堆发现的黍类种子,很可能就是从这里传播到欧亚大陆的 —— 我们要找的,就是种子的‘原产地’,以及史前人类在这里建立的‘作物交流基地’。”
林晓雅调出数字档案馆中育空地区的卫星遥感数据,补充道:“遥感图像显示,育空河沿岸有一片土壤异常区,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与其他区域不同,且存在疑似人工改造的痕迹。结合导航图的‘星象观测台’标记,这片区域很可能就是我们要找的聚居地遗址。”
跨国北美勘探小队很快组建完成,除了核心成员,还加入了加拿大原住民考古专家、北美史前作物研究学者。出发前,和小雨特意带上了北极发现的黍类种子样本,以及数字档案馆的 “作物基因比对终端”—— 他希望能在育空地区找到与样本基因同源的作物遗存,为跨洋交流提供直接证据。
当勘探小队抵达育空地区时,这里正处于零下 30 摄氏度的严寒中,育空河表面结着厚厚的冰层,河岸的冻土坚硬如石。加拿大原住民专家伊娃,带着队员沿着河岸的冻土带前行,她手中的 “原住民迁徙地图”,与北极导航图的路线惊人地吻合:“我们部落的古老传说中,祖先曾在育空河沿岸‘与远方来的朋友共享种子’,这些朋友‘跟着星星的方向来,带着我们的种子走’—— 这与导航图的记载完全一致!”
勘探小队在土壤异常区搭建了临时钻探平台,用冻土钻机向地下钻探。当钻机深入到地下 1.5 此时,突然传来 “咔嗒” 声 —— 钻机触碰到了非冻土物质。队员们立刻停止钻探,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清理周围的冻土,很快,一块带有炭化痕迹的土壤样本被提取出来。
“这里面有种子!” 和小雨用放大镜观察样本,兴奋地喊道。他将样本放入 “作物基因比对终端”,屏幕上的基因序列图谱很快与北极黍类种子样本重合 —— 不仅如此,样本中还检测出了来自东亚的水稻基因,以及来自非洲的黍类基因,三种基因的年代均距今约三千八百年,与北极导航图的年代一致。
“是‘史前作物混种遗址’!” 林晚秋拿着检测报告,声音带着激动,“史前人类在这里将不同大陆的作物进行混种,再通过冰原迁徙路线,将混种后的种子传播到欧亚、非洲 —— 这是‘史前全球作物交流’的直接证据!”
更令人振奋的发现出现在钻探深度达到 3 米时。队员们在冻土中发现了一处石砌的 “作物储存窖”,窖内散落着数十颗保存完好的混种作物种子,窖壁上刻着与北极导航图一致的 “网格符号”,还有疑似 “作物种植周期” 的刻痕 —— 每道刻痕对应一个季节,与东亚的 “二十四节气” 标记有着相似的时间间隔。
“这些刻痕是‘史前作物日历’!” 伊娃抚摸着窖壁,眼中满是震撼,“我们部落的古老历法中,也有类似的‘季节标记’,只是我们一直以为是部落独有的,现在才知道,这是史前人类共享的‘作物种植智慧’—— 这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就参与到了全球文明交流中!”
北美遗址的发现,很快被《自然》杂志以 “史前全球作物交流的新证据” 为题报道,引发了全球学术界的轰动。不少学者重新梳理北美、欧亚、非洲的史前作物传播路线,发现三千八百年前的 “作物混种浪潮”,比之前的认知早了整整两千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更是将育空 “史前作物混种遗址” 列为 “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地”,认为其 “为研究人类早期作物交流与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证据”。
随着北美遗址的发现,“史前文明传承” 的理念开始对全球文化政策产生深远影响。欧盟将 “史前文明交流” 纳入 “欧洲文化认同建设计划”,在成员国的中小学开设 “跨文明交流课程”;日本修订《文化遗产保护法》,将 “与全球史前文明关联的文物” 列为重点保护对象;中国则在 “一带一路” 文化交流项目中,增设 “史前文明溯源” 板块,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开展遗址勘探与传承实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