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卷?文明溯源 第十八章 深海寻古航,全球共守护
北平的暮春,“极地文明双展” 的余韵尚未消散,“文明传承生态圈” 的技术团队就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 专为深海勘探研发的 “深渊之眼” 探测机器人,已完成深海耐压测试,可下潜至水下 6000 米,其搭载的高清成像系统与基因检测模块,能精准识别深海遗址的器物痕迹与生物遗存。而首个探测目标,锁定在大西洋中部的 “亚特兰蒂斯海脊” 区域 —— 根据前期卫星遥感数据,该区域海底存在疑似史前人工建筑的异常磁场信号,与地中海史前港口遗址的磁场特征高度相似。
“大西洋是史前跨洋交流的关键通道,若能在海底发现遗址,就能证明史前人类的航海能力远超我们想象,” 沈青崖站着 “深渊之眼” 的操控台前,手指划过海底地形图,“‘亚特兰蒂斯海脊’在距今四千年前处于海平面以下较浅区域,可能是史前人类的‘中途补给站’,后来因地质运动沉入深海。”
林晓雅调出数据库中地中海航海图的数字模型,与海脊区域的磁场信号图叠加:“磁场异常区的轮廓,与地中海史前港口的船坞结构基本一致!而且信号最强的区域,很可能是存放器物的窖藏,说不定能找到与太阳器相关的线索。”
深海勘探小队的组建汇聚了全球顶尖力量 —— 除了林晓雅、和小雨等核心成员,还加入了来自美国、法国、南非的深海地质专家、水下考古学家,以及曾参与马里亚纳海沟探测的技术团队。出发前,队员们在法国布雷斯特港的深海科考基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模拟训练,熟练掌握 “深渊之眼” 的远程操控、应急故障排除等技能。
当科考船 “探索号” 抵达 “亚特兰蒂斯海脊” 海域时,海面风平浪静,只有偶尔掠过的海鸥打破深海的寂静。法国深海地质专家勒梅尔,操控着 “深渊之眼” 缓缓下潜,屏幕上的海水从湛蓝逐渐变为漆黑,只有机器人的探照灯,在深海中划出一道微弱的光。
“下潜深度 3000 米,开始探测磁场异常区,” 勒梅尔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带着一丝紧张,“目前一切正常,设备运行稳定。”
当 “深渊之眼” 下潜至 4800 此时,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不规则的阴影。勒梅尔立刻调整探照灯角度,阴影的轮廓逐渐清晰 —— 那是一处被泥沙半掩的石砌结构,结构边缘整齐,明显是人工开凿的痕迹,石墙上还残留着模糊的刻痕,与地中海航海图的 “螺旋星象符号” 有几分相似。
“是史前建筑!” 林晚秋激动地说,“让机器人靠近石墙,采集刻痕的高清图像,同时检测周围的泥沙样本,寻找器物残留。”
“深渊之眼” 伸出机械臂,将高清摄像头贴近石墙 —— 刻痕虽被海水侵蚀,却仍能辨认出 “星象左旋” 的核心纹路,与南极临时营地的石制器物符号同源;机械臂采集的泥沙样本中,还检测出微量的青铜元素,与安第斯山脉史前冶炼作坊的青铜成分存在关联。
“下潜深度 5200 米,发现疑似船坞结构!” 勒梅尔的声音再次响起,“这里有一排平行的石桩,间距均匀,符合史前船坞的特征,石桩周围还散落着木质残片,可能是史前船只的遗骸。”
更震撼的发现出现在船坞深处的泥沙中。“深渊之眼” 的基因检测模块,在泥沙样本中检测出多种作物种子的基因 —— 有来自非洲的黍类、亚洲的水稻,还有美洲的玉米,年代均距今约四千年前。“史前人类不仅在这里修建船坞,还携带了不同大陆的作物,” 和小雨看着检测报告,“这证明这里确实是‘跨洋交流补给站’,史前人类通过这里,将作物、技术、符号传播到全球各地。”
就在深海勘探取得突破时,“文明传承生态圈” 的全球化推进却遇到了新的挑战。部分太平洋岛国因技术条件有限,无法有效参与 “史前文明符号数据库” 的资料上传与共享;非洲一些内陆国家,因缺乏深海勘探的相关知识,对深海文明的认知不足,参与热情较低。
“生态圈的全球化,不能丢下任何一个国家,” 林晓雅在 “文明传承生态圈” 全球理事会上提出解决方案,“针对技术落后的国家,我们可以提供便携式数字采集设备,并培训当地的‘文明记录员’,帮助他们上传本土的史前线索;针对认知不足的地区,我们可以联合当地的教育机构,开展‘深海文明科普周’活动,用纪录片、互动游戏等形式,普及深海文明知识,激发参与热情。”
方案很快在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落地。传承团队向瓦努阿图的文化部门捐赠了十套便携式数字采集设备,培训了二十名 “文明记录员”。记录员们深入岛屿的偏远部落,采集史前岩画、传说故事的数字资料,其中一组刻在海边岩石上的 “航海符号”,经数据库比对,与大西洋深海遗址的符号存在演化关系,为 “太平洋 - 大西洋史前交流通道” 提供了新线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