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卷?文明溯源 第十七章 南极探冰迹,生态圈拓疆
北平的春节刚过,“极地文明特展” 的热度仍在持续,“文明传承生态圈” 理事会却收到了一份来自南极科考站的紧急报告 —— 中国南极中山站的科考队员在冰盖边缘的沉积岩中,发现了一块带有刻痕的史前动物骨骼化石,化石年代距今约三千五百年,刻痕形态与北极冰原营地的 “星象左旋” 符号存在高度相似性,且化石表面检测出微量的人类活动残留物质。
“南极也有线索!” 沈青崖拿着化石的数字扫描图,手指在 “史前交流路线动态地图” 上划过南极区域,“三千五百年前的南极虽然寒冷,但部分沿海区域可能存在无冰期,史前人类或许通过‘陆海接力’的方式,从南美洲南端或大洋洲出发,抵达南极沿海地带,留下了活动痕迹。这是完善‘史前全球交流网’三维体系的最后机会!”
林晓雅立刻调出数据库中北极、北欧的符号记录,与化石刻痕比对:“刻痕的螺旋角度、线条深度与北极符号基本一致,只是少了星象刻度的细节,可能是史前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简化了符号形态!我们需要尽快组建南极勘探小队,用冰盖雷达探测技术,寻找冰层下的史前遗址。”
南极勘探小队的组建比北极更为复杂 —— 除了林晓雅、和小雨等核心成员,还邀请了来自中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的南极冰盖专家,以及擅长古生物化石研究的学者,技术团队更是专门研发了 “抗寒型冰盖雷达探测仪”,能穿透三十米厚的冰层,识别地下的遗址轮廓。出发前,队员们在智利蓬塔阿雷纳斯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极地适应训练,学习冰裂缝救援、低温设备维护等技能。
当勘探小队乘坐科考船抵达南极中山站时,这里正处于极昼,太阳始终挂在低空,冰盖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白光。澳大利亚冰盖专家戴维斯带领队员,用雷达探测仪对化石发现地周围五十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扫描。“你们看这个区域,” 戴维斯指着雷达屏幕上的异常区域,“地下十五米处有不规则的金属反射信号,面积约五十平方米,很可能是史前人类的活动遗址,或者是存放器物的窖藏。”
队员们立刻在异常区域搭建临时钻探平台。由于南极冰层密度大、硬度高,钻探工作比北极更为艰难,每钻深一米都需要耗费数小时。和小雨负责记录钻探过程中的冰芯样本,当钻探机深入到十五米时,他突然发现冰芯中夹杂着细小的木质纤维:“这是松科植物的纤维!三千五百年前的南极沿海区域,可能生长着耐寒的针叶林,为史前人类提供了生存资源!”
钻探进行到第二十天,当钻探机深入到十八米时,雷达探测仪突然发出强烈的信号反馈。技术团队立刻停止钻探,用冰下机器人潜入钻孔 —— 机器人传回的画面让所有人屏息:冰层下是一处半地下式的石砌建筑,建筑内散落着多件动物骨骼化石,部分化石上有明显的人工打磨痕迹,墙角的石台上,摆放着一件形似 “太阳器” 的石制器物,器物表面的 “星象左旋” 符号虽被风化,却仍能辨认出核心轮廓。
“是史前人类的‘南极临时营地’!” 林晚秋看着屏幕,声音带着激动,“石砌建筑的结构与南美洲南端的史前部落建筑相似,说明史前人类可能从南美洲迁徙而来;石制器物的造型则与北极的太阳器复制品有共通性,证明南极的文明交流与其他大陆存在关联!”
古生物学者对建筑内的骨骼化石进行初步分析,发现其中除了南极本土的海豹、企鹅骨骼,还有来自南美洲的鹿科动物骨骼,年代与石制器物一致。“史前人类可能带着南美洲的动物,或者用动物皮毛制作的衣物,来到南极,” 学者说,“这为‘南极史前交流通道’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证据。”
就在南极勘探取得突破时,“文明传承生态圈” 在极地地区的传承实践也遇到了新的挑战。由于南极、北极地区人口稀少,且多为科考站人员,文明传播缺乏固定的受众;极地的极端环境也导致文创产品无法实地展示,只能通过线上传播,感染力不足。
“极地传承要结合当地的特殊性,走‘科研 传播’的路线,” 林晓雅在远程会议上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在南极、北极科考站设立‘史前文明观测点’,让科考队员在工作之余,记录极地的史前线索,拍摄文明传播的短视频;开发‘极地文明数字展柜’,放在科考站的公共区域,用互动屏幕展示史前遗址的数字模型,以及科考队员拍摄的探索故事;还可以联合全球的极地科考机构,发起‘极地文明日志’活动,鼓励科考队员分享自己对史前文明的理解,让极地传承与科研工作深度融合。”
方案很快在南极中山站落地。队员们在科考站的休息室里安装了 “数字展柜”,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北极冰原营地、南极临时营地的数字模型,以及科考队员拍摄的勘探纪录片。中国科考队员王磊在 “极地文明日志” 中写道:“以前在南极考察,只觉得这里是一片荒芜的冰原;现在通过数字展柜,才知道三千五百年前曾有人类在这里活动,与其他大陆共享文明智慧 —— 这让我对南极有了新的认知,也对‘文明无界’有了更深的理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