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衍生篇?跨洲寻脉 第二十二卷 第四章 玉琮引能,冰盖中和辐射
协同激活实验暂停后的第三天,海南文昌星际测控中心的实验室里,莉莉将《护脉传承人日记》翻至 “月球符号批注” 的前一页 —— 在泛黄的纸页边缘,用淡墨写着一行极小的字迹,经特殊荧光笔涂抹后,显露出 “玉能克邪,琮为载体” 八个字,旁边还画着一个 “玉琮与地核符号叠加” 的简笔画。
“‘玉能克邪’…… 难道玉的能量能清除辐射符号残留?” 莉莉将简笔画扫描进电脑,与良渚遗址出土的 “玉琮符号” 对比,发现简笔画中的玉琮纹路,与良渚玉琮的 “螺旋纹” 完全一致,“良渚玉琮是远古先民的‘能量载体’,说不定能提取其中的符号能量,中和地核的辐射!”
陈院士立刻联系良渚遗址博物院的专家团队:“良渚玉琮的成分是‘透闪石软玉’,含有特殊的‘压电效应’,在能量激发下能释放‘高频符号能量波’—— 如果辐射符号残留的频率是 2.3 赫兹,我们只需要让玉琮释放 3.8 赫兹的能量波,就能形成‘频率对冲’,中和辐射!”
良渚遗址专家团队很快传来好消息:他们在编号为 “M12” 的良渚墓葬中,发现了一件 “刻有双螺旋符号的玉琮”,玉琮表面的螺旋纹与地核结晶岩的单螺旋刻痕 “能形成互补结构”,且经检测,玉琮内部仍保留着 “远古的符号能量残留”,无需额外激活就能释放基础能量波。
“这是‘天然的辐射中和器’!” 林晓通过远程系统看到玉琮影像时,激动地喊道,“玉琮的双螺旋符号,正好能与地核结晶岩的单螺旋符号形成‘完整的能量循环’,再加上玉的压电效应,中和辐射的成功率至少能达到 70%!”
但周院士仍有顾虑:“地核辐射残留存在‘能量淤积区’,如果玉琮能量不足,不仅无法中和辐射,还可能引发淤积区爆炸!我们需要先在北极冰盖做‘小规模实验’,用玉琮能量先中和地核结晶岩周边的辐射残留,再逐步深入地核。”
方案确定后,团队兵分三路:莉莉带领小队携带良渚玉琮前往北极冰盖;陈院士和李博士留在实验室,通过 “地核能量监测卫星” 实时追踪辐射变化;林晓和卡洛斯则优化 “符号能量调节算法”,确保玉琮释放的能量波能精准匹配辐射频率。
五天后,北极冰盖遗迹前,莉莉将良渚玉琮放在地核结晶岩的 “单螺旋刻痕” 正上方 —— 当玉琮的双螺旋符号与刻痕接触的瞬间,玉琮突然发出淡绿色光芒,结晶岩的单螺旋刻痕也同步亮起,两者形成 “螺旋交织的能量场”,探测仪显示 “周边辐射残留的频率从 2.3 赫兹降至 3.0 赫兹”,距离中和目标越来越近。
“能量波频率还需要提升 0.8 赫兹!” 陈院士的声音从卫星电话传来,“你们可以尝试用‘护脉传承人日记’的‘月背符号批注页’,贴近玉琮表面 —— 日记的玉骨封面能增强玉的压电效应,提升能量波频率!”
莉莉立刻照做 —— 当日记的批注页贴近玉琮时,玉琮的光芒突然从淡绿色变为深绿色,能量波频率瞬间升至 3.8 赫兹!探测仪的屏幕上,辐射残留的频率曲线开始 “快速下降”,从 2.3 赫兹逐渐降低 0 赫兹,结晶岩周边的 “红色辐射警示区” 也慢慢变为 “绿色安全区”。
“成功了!” 小队成员欢呼起来,“小规模实验完全成功,玉琮能量能稳定中和辐射残留!”
但就在此时,意外突然发生:当地核结晶岩周边的辐射被中和后,结晶岩的单螺旋刻痕突然 “裂开一道缝隙”,缝隙中浮现出一组 “新的符号”—— 这组符号由 “地核符号 月球符号 玉琮符号 三角星簇符号” 组成,形成一个 “四向箭头的符号矩阵”,箭头分别指向地球地核、月球背面、良渚遗址、三角星簇方向。
“这是‘能量引导矩阵’!” 李博士快速分析符号含义,“箭头指向的四个方向,是‘地球符号能量系统的四大核心节点’—— 地核提供基础能量,月球提供定向能量,良渚玉琮提供中和能量,三角星簇提供技术支撑!远古先民早就设计好了完整的系统,只是因为辐射危机才被迫中断!”
新的疑问随之而来:当莉莉尝试用探测仪读取符号矩阵的 “能量流向” 时,发现矩阵的 “三角星簇方向箭头” 存在 “能量缺失”—— 仿佛需要 “三角星簇原生文明的能量补充”,才能让矩阵完全激活。“难道中和地核深处的辐射残留,还需要原生文明的帮助?” 莉莉皱起眉,“可我们已经失去了与原生文明的直接联系,只留下探测器捕获的脉冲符号。”
卡洛斯突然想到一个办法:“我们可以将符号矩阵的‘三角星簇箭头’图案,通过‘羲和四号’探测器(目前仍在太阳系边缘待命),向三角星簇方向发送 —— 如果原生文明还在关注地球,他们肯定能识别这个符号,明白我们需要能量支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