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番外?近代护脉 第三章 北平寻踪,守护闭环
上海租界仓库出土的元青花残片与陈默字条,让 “宋 - 元 - 明” 三代文物的守护脉络逐渐清晰 —— 陈默在字条中提到 “李藏兄在平(北平),可托其妥存明器”,结合张老护宝手札里 “明永乐青花‘秩序’之器,已转李藏处” 的记载,团队判断北平李藏的故居,或许藏着最后一块 “文明守护拼图”—— 明代永乐青花完整器,以及三位护宝人协作的最终见证。
在北平(今北京)文物局的协助下,团队找到李藏的孙子李建国。得知众人来意,李建国从故居阁楼的樟木箱里,取出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蓝布包,打开时,一本泛黄的 “文物登记册” 与一个红木首饰盒映入眼帘:“这是爷爷 1948 年捐赠文物前,特意留下的‘私藏登记册’,他说里面记着‘最要紧的一件’,让我们务必等‘能看懂文脉的人’来。”
翻开登记册,里面用毛笔工整记录着每件文物的来源与去向:“宋汝窑残片(张老修复),1940 年收;元青花残片(陈默转运),1941 年收;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碗(‘秩序镜’配套器),1943 年收……” 登记册最后一页,贴着一张三人合影 —— 张老、陈默、李藏站在北平故宫角楼前,背景里能看到运送文物的马车,照片背面写着 “民国三十四年(1945 年)秋,三友聚平,共祝文脉永续”。
“这是三位护宝人的唯一合影!” 沈青崖指着照片,“他们跨越苏州、上海、北平三地,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修复 - 转运 - 收藏’的守护闭环,这张照片就是最好的见证。”
当李建国打开红木首饰盒时,一件完整的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碗缓缓显露 —— 碗身青花发色温润,缠枝莲纹的对称规整与南京明故宫出土的 “秩序镜” 完全一致,碗底 “永乐年制” 篆书款识边缘,暗藏着与 “秩序镜” 同款的 “玉骨符号”;碗内壁用极细的青花线条,绘制着 “宋 - 元 - 明” 三组纹饰组合图:宋代莲瓣纹、元代缠枝纹、明代云气纹环绕碗心,宛如 “三代文明的浓缩剪影”。
“这是‘秩序镜’配套的完整礼器!” 周教授用专业仪器检测碗身,“胎釉成分与南京明故宫‘秩序镜’完全同源,说明这正是当年张老提到的‘明器’,也是三位护宝人守护的‘压轴之物’—— 他们不仅守护了残片,还为我们留下了完整的文明信物。”
在首饰盒的夹层里,团队还发现了一份未公开的 “文物捐赠补充清单”,清单末尾是李藏 1948 年的亲笔备注:“宋、元残片已修复,明器完好,今一并捐赠国家,愿此三代器物,能让后人见中华文脉之延续,亦记张、陈二友之劳。”
“原来爷爷捐赠的不只是文物,还有三位护宝人的故事。” 李建国眼眶泛红,“他总说‘文物不分你我,守护不分地域’,现在我才明白,他们守护的不是各自的‘私藏’,而是整个民族的文明根脉。”
离开北平前,团队将苏州的宋瓷残片、上海的元青花残片、北平的明永乐青花碗,与 “雅韵镜”“融脉镜”“秩序镜” 并置于故宫文物修复室。当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这些文物上时,宋代的雅致、元代的多元、明代的规整与近代的坚守,在这一刻形成跨越千年的共鸣 —— 从红山先民刻下第一枚 “玉骨符号”,到近代护宝人在烽火中穿梭,中华文明的脉络,正是在这样一代代人的坚守中,从未断裂。
林晚秋看着眼前的文物与护宝人遗物,轻声说道:“沈敬之刻在‘合脉镜’上的名字,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符号,而是一条‘守护链’。张老的修复刀、陈默的转运箱、李藏的登记册,还有他们跨越三地的协作,告诉我们: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某个人的壮举,而是无数普通人用热爱与勇气,共同铸就的长城。”
夕阳下,团队站在北平故宫角楼前,手中捧着三位护宝人的遗物与三代文明信物。晚风拂过红墙黄瓦,仿佛在诉说着跨越千年的守护故事 —— 那些藏在地窖里的残片、租界仓库中的木箱、阁楼里的登记册,终在今日,拼凑出中华文明 “传承 - 守护 - 延续” 的完整图景,也让 “平凡人守护伟大文明” 的故事,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番外完)
喜欢玉骨:民国盗墓秘闻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玉骨:民国盗墓秘闻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